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钱报读书会报名|宋画中67种鸟,你能在孤山遇到几种

    潮新闻 记者 马黎 郭楠2024-04-01 08:07全网传播量11.4万
    00:00
    00:00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钱报读书会 室外场

    不急:先来孤山观鸟

    领队

    陈水华(本书作者)

    钱斌(浙江野鸟会副会长)

    顾磊(浙大艺术史博士后)

    时间:2024年4月6日(星期六)10:00

    集合地点:孤山秋瑾像

    人数:仅限50人

    温馨提示:裸眼观鸟,如果你有望远镜也可以带上

    报名链接(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报名)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钱报读书会 室内场

    坐下来:听鸟类学家聊宋画

    嘉宾

    陈水华(本书作者)

    钱斌(浙江野鸟会副会长)

    顾磊(浙大艺术史博士后)

    地点:杭州新华书店解放路店一楼悦览树阅读阶梯

    (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225号)

    时间:2024年4月6日(星期六)14:30

    报名链接(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报名)

    看到一次放送两张海报,熟悉的读者一定get到了熟悉的配方。

    是的,钱报读书会又要出街了——不急,坐下来,在春天的微风里。

    去年,艺术史学者许力带我们在吴山寻找杭州最早的摩崖石刻,今年,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一位鸟类学家和他的观鸟导师团,要带你在孤山观鸟,一起聊聊宋画里的鸟。

    最近刷屏的一本艺术史新作《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就是这位鸟类学家写的。陈水华,杭州人比较熟悉他的身份,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实际是个喜欢艺术文学的理工男,学术研究的本命,是鸟。

    宋画里的鸟,可以用科学的角度来看吗?这位科学家用了几年时间,对包括《宋画全集》在内的174幅宋画,做了穷尽式的研究,结果发现可以辨识的鸟类有67种,宋代花鸟画家对鸟类的写实和讲理,到了强迫症的程度,让人头秃的那种。

    前不久,潮新闻·钱江晚报对这本书的背后故事,做了深度解读——

    宋画寻鸟记(上)|鸟博士破案,再现1000年前的自然世界

    宋画寻鸟记(下)|科学可以用来谈艺术吗

    以前写良渚考古时,我问过陈水华,5000年前在良渚出现的鸟(如今发现鸟骨头),和今天在良渚古城公园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他说,你现在在古城看到的鸟,良渚人也见过。

    换个穿越通道,800多年前在南宋临安城飞过的鸟,被宋徽宗、林椿、李迪等人写生入画,完全可以作为今天早上在西湖边飞过的某只鸟的历史坐标。这是一个非常特独而又自然而然的视角。

    我们的问题来了:宋画里的67种鸟类,在今天的杭州能看到哪些?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找到答案。

    所以,陈水华和他的观鸟导师团——钱斌(浙江野鸟会副会长)、顾磊(浙大艺术史博士后),要带我们去孤山观鸟。

    很多读者看完这本书有一个观感:古今对比图,太震撼了,连鸟的“眼线”画家都一模一样画出来。书中有大量观鸟爱好者的摄影作品,钱斌提供了36张。

    黄筌《写生珍禽图》里的鸟

    对比上图黄筌画的鸟,跨越千年,鸟,还是那只鸟,没有任何改变。这两张九宫格一对比,很震惊,书里有。

    上午观鸟,为什么在秋瑾像前集合?

    浙江野鸟会,浙江的观鸟爱好者太熟悉了。全称: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官微每个月都会更新“当月新增”——这个月,浙江省又新发现了什么鸟类的新纪录。2002年,浙江野鸟会在秋瑾像下成立,陈水华就是发起人之一。

    为什么选孤山?

    陈水华有个微信公号,叫孤山一片云。

    “以前成立团体都有一个论坛,成立浙江野鸟会也有一个论坛,我的注册名字叫做孤山。”2002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杭州西湖中间有个孤山,但喜欢观鸟的人,知道杭州有个“孤山老师”,但不知道他的真名。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开放之前,陈水华的办公室在浙博孤山馆。“孤山馆区,海棠、樱花、迎春、茶花、玉兰……有的盛开,有的凋敝。时序更替,生命轮回,如此无情,如此凄美。”前几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

    花开花落,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但宋画里的鸟,还在身边。

    陈水华说,孤山的鸟类比较集中,可以看到林鸟,也可以看到水鸟。如果是观鸟初学者,不宜第一次就看太多的鸟类,“如果我们去杭州植物园,就会有很多令你目不暇接的鸟类一起出现。而初学者看十种,已经目不暇接了。”

    一次看太多,既要又要,反而会打乱节奏。

    那么,孤山可以看到什么鸟,我们请陈老师先剧透一下。

    “常见的鸟,鸳鸯、红嘴蓝鹊、珠颈斑鸠、乌鸫,看到这几种肯定没问题。多的能看到20种,少的10种,基本上就在这个数字之间,我们可以裸眼看,不需要望远镜。”

    飞行版珠颈斑鸠(钱斌摄)

    这是一次裸眼观鸟,凭着肉眼辨识野生鸟类。

    “我曾经想倡导全中国每个人都能认识身边的十种鸟类,就是凭裸眼。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做成这件事。”陈水华说。

    不过,如果你已经是观鸟发烧友,当然也可以自带望远镜。

    孤山的鸟类除了相对集中,也相对稳定,没那么怕人(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在现场保持安静)。而且,环境相对复杂,周边有湖,靠近湖边还有一些园林。孤山是个小山包,我们还可以走到顶上,也会有鸟。“所以,种类再少,也不会少于5种。对初学者来说,能够记住5种,已经非常高兴了。”

    这种高兴,或者“认出来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于一种鸟也认不出的我来讲,暂时描述不了。

    陈水华经常提到一本书《美的进化》,世界著名鸟类学家理查德·O·普鲁姆写的。他讲到,看鸟,或者说对鸟类的“了解”,跟我们认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种单纯涨知识的感觉,完全不同。就好比你走在满是陌生人的城市街道,和你走在高中母校的走廊里,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观鸟,一定要亲身经历,而不是单纯看书了解知识。

    “当观鸟者识别出一只橙胸林莺时,她利用的正是人们在辨认熟悉面孔。”比如,你看到邻居卢阿姨时用的那一部分脑区。

    暗绿绣眼鸟(陈水华摄)

    所以,观鸟时,强烈建议你带上《形理两全》(如果有书),翻到书后的几张附录,这里详细列出了宋画里的鸟类,以及本书提到的所有鸟类,还有对应的宋代画家的名字等。我们可以在现场,按图索鸟,古今对照,直到认出你的“邻居”。

    上午科学观鸟,下午,我们就要坐下来聊聊艺术了,对谈在杭州新华书店解放路店一楼悦览树(千万不要跑错新华书店哦)。

    陈水华特意用了“形理两全”这样一个书画爱好者才知道的术语,作为书的名字,所以,这是一本艺术史著作,也是第一部鸟类学家进入宋画领域的跨界之作。作者调动了自身鸟类学和美学的双重学养,运用科学逻辑和艺术理论,以宋画中的鸟类为中心,开展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再现了消失的艺术和自然世界。

    所以,如何跨界,科学可以用来谈艺术吗?

    另一位嘉宾顾磊,艺术史博士,也是观鸟爱好者。科学和艺术会如何碰撞?

    我们现场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