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滴水的力量㉔|农民画惊艳巴黎

    潮新闻 记者 何晟2025-07-03 00:33全网传播量5.9万
    00:00
    00:00
    012024年4月1日,中国淳安“千岛湖(巴黎)之夜”推介会在法国巴黎举行,12幅由淳安梓桐镇新农人创作的画作成亮点,法国国际旅游联盟主席赞叹,凸显梓桐“艺术乡旅”产业成效,书画艺术成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02梓桐镇53岁农民胡仙兰,2022年重新拿起画笔,现每月靠作画最多可获一千多元收入,2023年入选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全镇有300多位从零基础起步的新农人画家,创作方向多样,美术成其生活中重要部分。
    032019年,严渊博士带学生路过梓桐,与镇干部一拍即合,开启蚁巢项目改造。旧猪圈、牛栏等变艺术空间,形成乡村艺术馆群落,吸引艺术家、游客等,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村民习惯改变,西湖村成网红村。
    04梓桐艺术门类延伸至油画、雕塑等,文创产业相继落地,20余位艺术家签约入驻。通过激活闲置空间建艺术场馆群,与高校和专业画院合作,举办培育营和特色节庆活动,推出文创周边产品,2023年全镇完成“8050”消薄增收目标,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05梓桐镇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既握锄头又握画笔,美化和改造村容村貌,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活力,为新农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新机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满怀信心坚守和坚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2024年4月1日,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主题活动之一,中国淳安“千岛湖(巴黎)之夜”推介会在法国巴黎举行。

    推介会上亮相的12幅由淳安梓桐镇新农人创作的油画、版画和中国画,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品评,成为这场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大的亮点。

    当得知这些画都出自没有接受过科班学习的普通农民之手时,法国国际旅游联盟主席埃里克·杜鲁克赞叹不已。他甚至觉得,其中的一些画作颇有“莫奈之风”。

    近年来,“民间书画之乡”梓桐镇依托独特书画艺术禀赋,以书画艺术为切入口,“立足书画、跳出书画”,大力发展“艺术乡旅”产业,不仅延伸发展出艺术场馆、书画写生、乡村旅拍、红色教育等文旅特色产业,也成功实现了生态经济转型。

    书画艺术,成了梓桐的品牌,也成了推动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在这里,牛栏与画笔、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经济、艺术家与村民,碰撞出一条别具一格的共富之路。

    农民画画挣钱不是梦

    地处淳安中西部的梓桐,一湾溪流环绕着镇集,两岸灰墙白瓦的房子鳞次栉比,街巷里人们悠然走过。溪叫梓桐溪,溪上有座三孔石桥,桥头的老樟树冠盖如云,据说已有500多年树龄。石桥、古树、溪流,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卷。

    创立于2016年的梓桐书画院,就坐落在梓桐溪边。它由镇政府主导建设,是全镇书画爱好者培训、交流、创作的场所之一。正逢采茶季,我们造访的这天上午,二楼的创作室只有4位村民在习画练字。“多的时候,每天上午有十多人。”书画院负责人、年近八旬的梓桐书画协会会长胡锦帆说。

    53岁的胡仙兰坐在第一排桌子前,正在创作她的国画小品。她家的茶叶已经暂时采毕,在新一茬嫩叶长成前,她有一两天专心画画的时间。赴巴黎交流的画作中,有三幅就是她的作品。蘸水、调色、吸墨、落笔……不到半个小时,一幅生动的鱼戏莲叶图已呼之欲出。

    胡仙兰和她的作品。记者 何晟 摄

    “真是没有想到,五十多岁还会拿起画笔,更没想到还能靠画画赚钱。”胡仙兰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小学初中美术课成绩一直都很好。但后来成了家,有了孩子,繁重农活和家务之下,她再没摸过画笔。2022年,镇里利用闲置的校舍引进了鼎汉艺术培训学校,办起了“新农民培育营”,重新点燃了她心里沉睡多年的画画梦。

    胡兰仙喜欢荷花,从小也爱画荷花,就报了花鸟班。真正开始学,她发现其实并没有像一开始想象得那么难,跟着老师学了三四个月后,她就能独立创作了。虽然报班学画至今两年不到,但她现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创作十幅画作,“鼎汉会告诉我们最近需要什么题材,画好之后他们会定向收购,在直播间销售。”订单最多的时候,胡仙兰每个月通过作画能获得一千多元的收入。2023年,她还成功入选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胡仙兰和她的作品。记者 何晟 摄

    “胡仙兰有一定天分,同时也刻苦肯学,在梓桐的新农人画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胡锦帆说,像她这样从零基础起步的新农人画家,如今在全镇有300多位,创作方向涉及农民画、中国画、版画、油画等。作为省诗词(楹联)之乡、杭州市“民间书画之乡”,梓桐自古以来文风炽盛,民间爱好书法、绘画者众多,不少农民在农耕之余爱挥毫泼墨,拥有县级以上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20余人。

    近年来,梓桐通过“艺术小镇”建设,不断挖掘自身独特的书画艺术禀赋,倾力打造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在我们书画院,前期学习时纸张笔墨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各村的农民只要来报名学习,还补贴午饭。”胡锦帆感叹,正是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才有如今梓桐“书画之乡”的名声在外。

    现在,美术已经成为胡仙兰生活中无法分割的部分,无论农活和家务有多繁重,她每天总要抽时间画上几笔。能带来收入是一方面,但并非全部。“画画能让我的心静下来,不浮躁。”她说。

    “一幅画,一亩田,坐在家中就挣钱”,已经成了梓桐农民的真实写照。

    “文化营养”催活乡村

    乡村里的艺术馆又该是什么模样?在梓桐镇西湖村,或许能找到某种答案。

    这是个已经“面目全非”的村庄:原本破败荒废、几近坍塌的猪圈、牛栏、农舍被“废屋利用”,改造成了小书屋、展览室、工作室,形态各异、颇具特色的6处艺术空间取代了往日的危房,它们都有一个艺术感十足的名字——蚁巢。

    记者 何晟 摄

    走进村口的1号馆,游客会被一只巨大的蓝色水晶鞋吸引,这是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也是该馆的主题——《灰姑娘的故事》。

    水晶鞋与乡村风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巨大反差带来的视觉冲击,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焕然一新的西湖村,何尝不是曾经的灰姑娘?这是一个参与艺术乡建蚁巢计划的艺术家们创作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包含油画、版画、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等,展品定期更换。

    2019年4月,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当代乡建与国际艺术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严渊博士,带学生赴安徽西递、宏村写生返程途中,偶然路过梓桐。一直想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出把力的他,与迫切希望打造艺术小镇的镇干部们一见如故。接着,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让他眼中有了不一样形态的村落图景,在梓桐打造一个中国乡村版“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想法油然而生。

    “乡村要走文创之路,首先要有最起码的展示空间,为何不能通过‘老旧危小’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严渊说。于是在2019年下半年,蚁巢项目拉开改造序幕,这些曾经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土房子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园。

    严渊说,这些艺术馆并非独立存在,它们纵横交错,成为链接在一起的乡村艺术馆群落。作为他的首次艺术乡建试验,严渊为这个群落取名为蚁巢,希望它能如蚂蚁巢吸引蚂蚁一样,成为唤醒乡村的尝试。正如他为蚁巢写的序中说的那样,这是对中国文化基本盘的追问,也是对每个艺术家的拷问。

    几年下来,严渊还在梓桐带出了几个得意门生。比如人称“玉米姐姐”的蒋小琴,2020年初在上海举办的农民油画展、拍卖会上,她创作的油画《玉米》拍得7500元。“区别于传统的农民画,我设想中的新农人画家,是能画油画、版画的,是能与国际交流、接轨的。”严渊说,虽然尚在摸索,但他隐隐觉得,通过新农人的艺术现代化探索,千岛湖深山中的村落可能会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门类,“令人非常期待”。

    这场唤醒乡村的尝试,成效如何?

    村民应红珠说,起初她完全看不懂折腾这些旧房子有什么意义,没想到这些年,原本冷冷清清的村子越来越热闹,艺术家、游客、写生创作的大学生、研学游的中小学生一拨接着一拨,各种档次的民宿、农家乐开了一家又一家,西湖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她家的茶叶、土鸡蛋、山核桃,地里的黄瓜、豇豆、小青菜都成了游客们的宝,就连屋檐下晒的火腿也被看中,虽然有点舍不得,也经常拗不过客人的恳求。同时,慢慢变化的,还有村民们的习惯。“以前鸡鸭都放养,村干部经常要做工作,现在大家都自觉关起来了;就连吃把瓜子,都像城里人一样壳捏在手里,不往路上丢。”

    2017年,在千岛湖县城干水电的毕红春回到西湖村任村支书。他坦言,上任时心里是有负担的:“说出来不怕难为情,当时我们村信访、打架的情况挺多,有时开村民大会都要到镇里开,在村里开搞不好就掀桌子。”现在风气完全变了样,西湖村也成为全镇首批完成“8050”消薄增收任务的村子之一。“我上任时,村里欠了7万元的外债,如今我们村在梓桐18个行政村里,算是富裕的了。我们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紧跟党委、政府的引领,坚定地走好艺术小镇创建之路。”

    图片由淳安提供

    艺术之光照亮共富路

    今天,梓桐的艺术门类已由传统书画延伸至油画、雕塑、陶艺等,艺术展览、绘画培训、写生研学、农创直播间、乡村艺术体验、乡村旅拍基地等文创产业相继落地,20余位艺术家签约入驻。

    如今的梓桐溪两岸,杜井村的梓桐艺术馆里展出沙孟海、李伏雨、刘江、吕国璋、游三辉等著名书画家的精品力作;府前街书画院里,国画大师姚连桥正泼墨画牡丹;黄村仍在坚持柴烧制瓷的德隐陶局里,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忠文正带着学生,创作出一件件作品……梓桐的艺术小镇,已成功实现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呈现。

    有个问题始终萦绕:为何书画、艺术会在梓桐而非别的乡镇生根萌芽?

    梓桐镇党委委员胡国锋对此的理解是,回溯渊源,群山环绕的梓桐镇耕地不足,祖祖辈辈需要有一门副业赖以生存。“以前中式的床柜橱桌,讲究的家庭都要漆画雕花,所以过去梓桐出的木工、油漆工很多,形成了民间爱好书画的传统。”

    梓桐一度也是个工业重镇。随着淳安社会经济发展向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新发展路径的问题也摆在梓桐面前。“以我们的地理区位,没有特色的话,发展乡村旅游是吸引不来人的。”胡国锋坦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梓桐走上了“以文赋产、以文兴旅”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镇里激活闲置空间,建成了以府前街书画院、梓桐书画院、梓桐艺术馆、雕塑艺术园、梓桐写生基地、婚纱旅拍基地为主要阵地的“两院两馆两园两地”艺术场馆群。这一场馆群不断有新成员加入:琴主题音乐研创中心斫琴工坊已于2023年建成;新安文化展示馆在2023年开放;新农人书画集市也在2024年5月底开市。

    软件打造上,梓桐镇目前已与中国美院、浙师大、浙工大等28所高校和陕西、杭州国画院等8所专业画院合作设立固定写生基地,开发形成6条特色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同时,依托外来专业力量举办陶艺、国画、版画、油画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民培育营,近年来累计开班300余次,培养成熟“农艺人”350余人;定期举办书画文化节、春联节、油菜花节、粗粮节和各类农民才艺大赛等特色节庆活动,农民画作品在上海、巴黎展出,成功打响了“我们的日子”百姓艺术IP。

    随着艺术产业、民宿产业引入的客流,农户的土特产品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梓桐镇因势利导,成功推出“诗画小曲”酒、胡江梅干菜饼、“程记娘心”农家酱等一批文创周边产品。

    2023年,梓桐全镇18个村全面完成“8050”消薄增收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2%以上,“立足书画、跳出书画”的区域特色发展和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荷锄耘良田,挥笔舞丹青”,被艺术之光照亮的梓桐,有五谷丰登带来的丰衣足食,也有诗和远方。

    【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梓桐镇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握得住锄头也握得了画笔,这场方兴未艾的艺术行动,一方面美化和改造当地村容村貌,另一方面也给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活力,为新农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新的机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必须满怀信心地坚守和坚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一滴水的力量——淳安县乡村振兴共富故事选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