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去脉:百年三代学者的“投龙展”(下)

潮新闻 记者 马黎2025-03-07 11:16全网传播量6.5万
00:00
00:00

3月2日,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展(以下简称投龙展),来到了最后一天。

这是一个罕见的学术展——投龙,主题吸引人,但是展品很抽象。它的背后,还隐藏了一条“来龙去脉”——三代学者,百年历程,千年文化。昨天,我们讲了上篇今天继续。

【4】魏祝挺和吴越

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体系对沙畹来说,很新鲜,这是他进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对50多年一直研究“什么是中国”的李零来说,很熟悉。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与地理紧密关系。他的研究方式,就是从地理开始的。在《我们的中国》中,他提出,中国的“大一统”观念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而岳镇海渎,就是“天下”的缩影。

什么是岳镇海渎?

把四个字拆分就秒懂了。岳,就是一等名山,也就是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五岳代表“天下之中”与四方疆域;镇,是二等名山,也有五座,浙江会稽山就属于南镇,其他这里不展开了。

海和渎,就是大川。海,有四海,东南西北;渎,也有四渎,也就是四条独立入海的大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今已消失)。

他说,读《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战国晚期,由岳镇海渎支撑的“天下”概念就已初具规模,呼之欲出。到了隋唐时期,更是确立了“岳镇海渎”的国家山川祭祀体系。

李零的“地理视角”提供了一种隐秘又动态的历史解读框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并非单向决定关系,而是彼此塑造。这种研究不仅还原历史场景,更揭示了中国文明如何在空间拓展、文化整合中形成独特路径。

在魏祝挺看来,李零就是沙畹的异代知己。

19世纪法国汉学兴起,西方学界开始尝试通过理性建立一种人类文明的总体观,而中华文明是其中重要内容。汲喆说,沙畹开始重新审视早期汉学家所关注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在不同时空和主题上所展现的复杂关系。

沙畹和李零殊途同归。

2019年,浙江省博物馆办了一个《越王时代》展,李零应邀观览。

南方的青铜器,他很关注。看完之后,他对馆方说,浙博有一批投龙相关的文物,是不是5年以后,等龙年的时候,在浙博,就在这个西湖美术馆,以馆藏家底为基础,调集兄弟博物馆的相关藏品,办一个以“投龙”为主题的展览。

时间过去了4年。

2023年上半年,魏祝挺刚刚结束讲西湖摩崖的展览《湖山镌永》,正在筹备之江馆主题常设展的《浙江一万年》吴越国单元。

李零来了。他说,我跟浙博有个约定。

而在前一年,魏祝挺开始正式接手吴越国的研究领域。馆里安排他来接洽这个展览。

这根线头,传到了他手里。

此前,魏祝挺研究的是佛教考古,后来才知道,投龙跟道教相关。对于投龙,他几乎是小白。但是,对于吴越国的龙和简,他熟悉。

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疏浚时发现历代吴越国王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俶的8枚银简,其中3枚钱镠投的银简,分别在62岁、63岁和66岁所投。随银简同时出水的,还有一件鎏金铜龙。

钱镠63岁钱唐湖银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对于分散在各地的投龙遗物,不直接叫投龙。比如这些简,就叫投龙简;璧,就叫投龙璧。

其实,1993年,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士伦在《五代吴越国王投简》的注释中,就把概念说得很清楚了:龙、简、璧是三件不同的东西。龙,指金龙,是向洞仙和水府真宫投递告文的使者,即吴越国王钱氏投简告文中所谓“金龙驿传”。过去有学者书刻祈神的告文的玉简或银简称之为“投龙简”,其实龙、简是两件东西,而投龙、投简则应是一次完成的。

顺着王士伦的定义,再解释一下什么是投龙。

汉代以来,五岳这些“神山”除了作为国家祭祀之外,还具有一层“仙山”的色彩。这是道士们看重的地方。

投龙最早记录出现于东晋的灵宝经中,南朝梁时已出现为国家举行的投龙仪式,但没有发现实物,只有相关记载。到了推崇道教的唐代,投龙仪式和洞天福地理论进一步结合,投龙仪式被改造并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

等等,“洞天福地”到底是啥?洞天福地和投龙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这里要提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司马承祯,一个叫杜光庭。

盛唐时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遍游名山后隐居浙江天台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洞天福地”申遗项目组副组长、投龙展学术策划陶金说,司马承祯一生想做道教的文化地理改革,想把五岳纳入到自己的谱系里。他所作的《天地宫府图》,便是现存最早的“洞天福地”谱系,以天台山为中心沿浙江地区展开,首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一共118处名山。这中间就包含了五岳等传统名山。司马承祯有意在构建一个包含并凌驾于传统山岳祭祀之上的道教名山谱系。

杜光庭,晚唐时期的著名道士,早年在天台山修道,后隐居青城山编订典籍。他所作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吸收了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谱系,并包含了“岳镇海渎”谱系。

从此以后,洞天不再只是隐修者的福地,更成为了国家山川仪典的一部分。山川祭祀与洞天福地融合,国家的名山谱系也就等同于了道教的名山谱系。

更重要的是,杜光庭还制定了标准仪式,说明投龙已经制度化。根据现有出土实物及文献记载所见,唐代帝王至少举行投龙仪式78次——历史上当然远远不止78次。

根据杜光庭的总结,投龙仪式,需要向天、地、水“三官”投一套东西。

为啥是这三官?

天官,赐福,投到山顶或者洞里;地官,除罪,埋入土中;水官,解厄,投入水府,就是投到大川,或者瀑布、深潭之中。

各有各的功能。

这次展览里就有武当博物馆藏的三官——铜鎏金三官坐像。

投什么呢?

有一套基本款——三龙、三简、三璧、27个钮,再加青丝(等于外包装),成本还是挺高的。去一个地方投,是投一套——一龙、一简、一璧、9个钮,再加青丝,投到一个洞里,或者一个潭里。

金钮 径1.9厘米 1997年丽水缙云仙都山金龙洞出土 缙云县博物馆藏

一套投龙基本款的理想化示意图

你已经发现了,简、璧、钮,都来自中国先秦的山川祭祀和盟誓传统。

此时,道教“创造性地”加入了龙。“璧与龙副于简封之外”,用玉璧和龙绑在写好的信(简)上,用青丝缠起来,再去投。

为什么说“创造性”?

因为古代的山川祭祀是直接献给神的,而投龙是要把方向不太精准的“散送”变成精确的“闪送”,所以还需要一位使者。龙可以出入三界,无远弗届,无幽不达,是最好的快递员。

现存最早的投龙简实物,就是武则天的投龙金简。

武则天嵩山金简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 河南博物院藏

1982年,河南登封县农民在嵩山山顶采草药,石缝间出现了一枚金光闪闪的东西——幸亏是在1982年,如果是在古代,可能马上就融掉了。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纯金简,含金量达到了96%以上。当然,唐代应该还有更多的金简没有被发现。

注意时间,公元700年,武则天晚年开始信道教,求长生。这枚简上用到了五个武则天的自造字。

再注意出土地:嵩山山顶,就是中岳。

说明武则天时投天官,也就是投山简,要投到山顶。但是,根据清华大学团队的研究,大约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这个投山顶的模式,改成了投洞——当然有很多洞也在山顶,洞,就成了洞天。后来考古发现投天官的山简,都是在洞里,而不是山顶。

陶金在纪录片中说,洞天福地和投龙仪式,本来是两个分开的体系,经过这次展览系统的盘梳,基本把唐玄宗朝形成的某种共识确定了。洞天和投龙在玄宗朝就衔接在了一起。

这就是现在展览的副标题: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

投龙仪式一直持续到金元明,明代除了洞天投龙,还出现了武当山投龙和陵山投龙。中国古代官方的投龙活动,结束于明代。清代没有国家祭祀的投龙仪式了,所以大家对投龙渐渐淡忘。很多人不知道投龙是什么意思,以前在浙博的很多展览中,会零星看到一些小龙,但是没有成系统。

西湖出水鎏金铜龙 浙江省博物馆藏

括苍洞出土金龙

李零提议举办一个以“投龙”为主题的展览,是全国第一次把投龙和山川祭祀相联系,贯穿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汇总了所有材料来看,‘投龙’是最合适的说法,但100多年前,沙畹已经提出这个说法了。投龙体系,本来是这个展览中的附属部分,现在把整个祭祀体系里最后部分的内容作为主题,是延续了沙畹的传统。”

“所以,我们展览的标题其实是沙畹取的。”魏祝挺说。

投龙展的策展团队,除了浙江省博物馆、北京大学之外,还加入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也是这个学术展的特点,以大学学者为主,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才把3000多年的历史贯穿下来,没有人能做全史的研究,每一段都有自己擅长的学者,学术背景才有足够支撑。”

纪录片里,李零有一段采访。他说,中国这样漫长的传统里,有前后两截,就是从《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的传统,到后来道教的投龙活动——投龙活动很多都转到南方去了。这是两个祭祀系统。这些民间的活动和官方的活动,最后变成两个并行的系统,又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办这个展览,不然这些文物还在各个博物馆里睡觉。

“沙畹没有实现的,我们这次帮他实现了。”

【5】踏访和“塌房”

“梦开始的地方:杭州大涤洞,临平山龙洞,绍兴阳明洞,宜兴张公洞,湖州黄龙洞,缙云金龙洞,金华朝真洞,王屋山王母洞,天台山桐柏宫。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

3月2日,投龙展闭展的夜晚,0点23分,已是3月3日,魏祝挺发了一条朋友圈。

他有自己的梦。

看纪录片里的时间表,数了数,从2024年1月到7月,从杭州出发,魏祝挺在南方跑了21个点。

图片由投龙展纪录片导演陆易提供

一般来讲,策展人就像厨师,精选食材,做成各种佳肴。在程序上,属于“后道”,高明的厨师当然也熟稔食材与产地、季节的关系,但他不需要自己种菜,自己养鸡、养鱼。而投龙展作为学术展,有个特点,魏祝挺不仅是策展人,也是研究者,他对吴越国的投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既当食材生产者,又当厨师。食材全过程可追溯,由此和上两代学者接在一起,扩大了展览的深度和广度。而三代学者,都有各自的投龙“重器”。

南方,吴越,是魏祝挺的投龙“重器”。但他要寻访的并不是名山,而是洞天福地。

吴越国的统治者钱氏诸王,上承唐代传统,祭祀境内的名山洞府,每年举行投龙仪式,向境内的洞天水府投沉金龙银简,为国家祈福。清代以来,苏州太湖、杭州西湖、绍兴若耶溪、苏州林屋洞等地相继出土了龙、简等实物遗存。

这些投龙简中,多次提到“今则散投龙简”“今则特诣洞府名山,遍投龙简”。“散投”“遍投”,说明吴越国投龙地点数量众多。

但是,吴越国方志失传,其他史料也语焉不详,吴越国的官方投龙场所到底有哪些,又是怎么投的?过去一直没有定论。

钱镠当年恢复国家祭祀,查找唐代的投龙地点,依据的是唐代杭州方志,要看图经,才能知道具体的投龙地点。魏祝挺靠什么?

魏祝挺的研究方式,也是三种材料的结合:文献、金石、考古。另一个,就是实地调查。

这是他从策展“湖山镌永”后形成的“做菜”习惯,一定要实地踏访。

踏访茅山华阳洞

按照司马承祯制定的洞天福地谱系,以浙江为中心,他寻访了十几处洞天。

2024年4月20日,他和策展团队、纪录片团队来到苏州西山林屋洞,从洞口进入,“非常壮观,像迷宫一样,非常深。你去过瑶琳仙境或者杭州风水洞吗,虽然不是投龙的地方,但是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进去要走几十分钟才能出来。”

“我们到实地探访就可以知道,道教洞天福地形成的原因,以及后来文人喜欢这些洞天绘画的原因。古人把这些洞想象成地下世界的一个入口,它们之间是互相连通的,走出来以后,就是桃花源。”

踏访湖州市卞山黄龙洞

投龙展的钱报读书会上,一位读者说,她听了魏祝挺的导览,去走了大涤洞。

唐末,唐代地方州县的国家祭祀场所,在战乱中几乎被毁,或者被废弃了。不管是黄巢经过的区域,还是藩镇互相攻打的区域,都绝绪了官方正常的投龙或者是山川祭祀,为国祈福的重要仪轨,神澌而形漓了。

钱镠却恢复了唐代一度中断几十年的国家祭祀。大涤洞是吴越国恢复的第一个投龙地点。

895年,钱镠还是割据杭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实地探访杭州各处名山洞府。最后选定了杭州天柱山大涤洞前的天柱观,也就是现在的洞霄宫。司马承祯把大涤洞定为第三十四洞天,洞后就是第五十七福地的天柱山。

“很出乎我的意料,大涤洞旁边没有任何标识。我问了附近村民,这个洞看起来也不起眼,为什么说是投龙地?”这位读者说。

踏访大涤洞,真的小

魏祝挺也有同感。

不止是杭州的大涤洞,还有仙居的括苍洞、黄岩的委羽洞、天台赤城山的玉京洞。“它们太小了,但他们的地位又非常高。”

看司马承祯的排位,赤城山玉京洞,第六大洞天;括苍洞,第十大洞天。但这几个洞都很小,100平方米左右,有些稍大的也就200平方米。“大涤洞钻进去,稍微深一点,但钻个一两分钟也就到了,跟林屋洞、张公洞这些没法比。”

他推测,司马承祯在制定谱系的时候,并不是根据大小,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到达过一些洞的现场,而是依据了道观——他想给予道观相应的地位,便升格了这些道观。

但司马承祯定的排位,流传到了现在。很多洞前面已经没有道观了,而后世很多著名的道观,却又不在这个系统里。

比如很有名的武当山,其实排位很靠后,也不在洞天体系。黄岩委羽山排位第二大洞天,实际是一个小山包。“很小的洞,进不去,前面的道观也很小,知名度也不高。”

这是南方的情况。北方呢?

2024年9月11日,魏祝挺和团队去了河南济源市。这是一处很重要的山川祭祀地点,同时要祭祀四渎之一中的济水、四海之一的北海,还要投龙于王屋山——天下第一大洞天。所以每次投龙的使者,会带两个龙,分别投到济渎和王屋山。

王屋山,顶上有阳台宫,是司马承祯最后修行的地方,他在这里完成了《天地宫府图》,奠定了最早的洞天福地谱系。

“到达王屋山,才感受到司马承祯当年的感觉,很雄伟,同时也知道李白到这里找偶像,然后写下《上阳台帖》是怎么样一个场景。”

离开阳台宫,他们又去元代的投龙地王屋山王母洞。开车花了一个多钟,又走了十几公里山路,非常绕。

魏祝挺再次推测,司马承祯没到过王母洞。

“选定一个洞天,选的是山,具体是哪个洞,不会明写,后世会换洞的。比如宋代投龙于王屋山平阳洞,元代换了,投龙于王屋山的王母洞。但是,我一看王母洞的距离,就觉得司马承祯没到过王母洞。”

车子开在到处都是碎石的山上——山一直在崩,很险。

开车的,是踏遍西湖群山的访石爱好者奚珣强。

愚公移山,都不用移的,它自己都会崩掉的。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山。老奚边开边说。

“司马承祯到达王屋山是86岁,我想他走不了这个路。”魏祝挺说。

到达王母洞

洞天福地谱系里有一些很费解的事,只有踏查过,才知道可能会“塌房”。

但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谱系对浙江贡献很大。长安的文人来寻访洞天,留下了唐诗之路,也成为了后世著名的风景点。

魏祝挺说,这座山可能在后世就是很普通的一座山,但通过这次做展览,把它们一一考证出来。原来,它在千年前是一座神山,这些也是中国的文化景观。

西湖,也是如此。

【6】西湖再发现

魏祝挺通过踏访和考证推测,吴越国的投龙地至少有16处,如下表,分别是9处洞天和7处水府。而且这16处,均有唐宋时期的投龙记载或出土实物,说明这种洞天和水府的模式,被宋代继承了。

其中,杭州有四处水府。

钱塘江作为水府,很好理解,但西湖不太符合大家想象中龙王出没的地方。

吴越国时期,西湖不叫西湖,叫钱唐湖。在唐代,没有向钱唐湖投龙的记载,它也不在洞天福地谱系里,但是,西湖出土的投龙实物却是最多的。

“这说明吴越国也想改洞天福地谱系。”当然,吴越国不会删除之前的记忆,比如绍兴射的潭,出了三枚简,它是十七福地。但吴越国王会增加祭祀点。

杭州西湖,在吴越国第一次成为国家官方祭祀的水府,历代国王都会向西湖中投掷金龙银简。

魏祝挺跑了一年,回头再看,“西湖最特殊。”

所谓龙王出没有两个条件,大江大河或者是瀑布深潭,平静的水波里要出龙王,必须在大湖面上有一个漩涡。太湖水府符合。“那个地方有一个投龙潭,就是一个漩涡,还有腥臭的气味。唐代人认为这里一定是藏了龙。”

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很难让人产生有龙王的想法,西湖,怎么都找不到有漩涡的场景。

“西湖要成为水府,只能是作为首都的地位升格。这说明从钱镠开始,非常看重西湖对杭州的作用。”

魏祝挺发现,吴越国的投龙简里,出现了唐代帝王界从未有过的投龙内容——国家为老百姓祈福。

唐代帝王投龙简,唐玄宗求的是长生,武则天求的是除罪,都是为个人祈福。吴越国投龙简,不只为帝王个人祈福,每一条求的都是为整个国家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保境安民。投龙简从帝王个人的祈福行为变成国家的祈福行为,是从吴越国开始的。

魏祝挺还考证了几代吴越国王在西湖投龙的具体地方——“杭州钱唐县履泰乡”、 “西都钱唐府钱唐县钱唐乡” 、“钱唐府钱唐县钱唐乡吴山里”,在今天的哪里?本报记者写过背后故事。履泰乡,在西湖北山;钱唐乡吴山里,在西湖南岸。可见水府位置发生过变化。

钱镠就是在西湖北山投龙的。魏祝挺推测,具体地点很可能在广润龙王庙附近,然后投入西湖之中。

对于吴越国的投龙器物、制度、斋醮场所等问题,魏祝挺有新的发现,刚刚完成了两篇新论文《吴越国投龙遗物考释及相关问题研究》和《西湖水仙王庙原址考》,今年即将刊出。

钱镠63岁(914年)钱唐湖银简

投龙展闭展前几天,他又做了一次导览,第36次。

“今天下午的3小时多的投龙导览录音,效果不错,可以公开传播。如果这几天碰不上我,可以听这版录音代替。感谢观众小龙虾的录制。”他在朋友圈发放了录音福利。

如果把第一次导览录音和第36次对比,你会发现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一个进行时的展览,不是一个完成品,策展人会修正一些观点,也会在展览的过程中,有新体悟。在文艺学上,这叫二次创作。

今年1月,浙博开了一个新展,叫“故宫茶世界: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和投龙展同时举行,展出了北宋杭州人林逋的《自书诗卷》,写于杭州孤山。

“本卷为林逋千年前手书真迹,距今1002年。同时也是乾隆帝南巡(最后一次为1784)后,诗卷首次回到杭州,时隔241年。不胜感慨。”1月11日,魏老师早早在朋友圈广告。

展览期间,他去看了三次。

“第三次来看,今天是这件作品展期的最后一天,一直看到了闭馆时刻。一期一会,不知下次再看到,是何时何地。‘谁家岸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感叹完,他突然发现,这件作品上,居然有投龙的新线索。

苏轼是林逋的粉丝,在偶像的诗后题了一首诗,叫《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前面先赞颂,最后四句话是这样的:“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局部苏轼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苏轼笑杭州人,一定要把林逋祠修到孤山上的竹林里去。

林逋家就在孤山的竹林边上,这在唐宋文献中有记载。他在诗中也老说,自己家跟孤山寺之间就隔了一个竹林。而林逋祠,就建在孤山寺和林逋家之间。

但是,作为粉丝,苏轼觉得林逋更喜欢西湖,而不喜欢山顶。所以他说:“不然配食水仙王。”

水仙王,就是吴越国广润龙王庙,北宋改了名字,叫水仙王庙,魏祝挺考证过,这里是吴越国最初的投龙地。

苏轼认为林逋喜欢西湖胜过孤山顶上,更想让他靠近西湖,林逋得到的供奉,应该是一杯西湖的水和上面飘着的菊花,而不是祠堂里的供养。

根据苏轼提供的线索,可见林逋祠就在水仙王庙附近。

问题来了,水仙王庙的位置在哪里?

魏祝挺说,依据《咸淳临安志》的记载,钱唐湖广润龙王庙(水仙王庙),本在孤山,南宋时迁移到北山和苏堤。

“过去,人们根据《咸淳志》把它定到了西湖宝石山下的位置。但现在有了这些材料以后,我推测,宝石山下那个,是南宋初年孤山上的所有寺院集体打包之后迁到了北山。”

魏祝挺认为,吴越国钱唐湖广润龙王庙(即北宋水仙王庙)的位置大约在今天西湖孤山平湖秋月一带。

而投龙展的举办地,正是西湖美术馆,离平湖秋月非常近,在龙王庙范围之内。投龙和西湖的渊源,是在这次展览进行中“重新找回的”。

北宋  金龙 长11厘米,重78.1克 1950年代于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不止是吴越国会祭祀西湖,北宋初期,西湖依旧作为国家祭祀场所,由开封派遣官员,投入金龙玉简。西湖中出水有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的玉简和同一时期的金龙。西湖水府在北宋天圣四年(1026)裁撤投龙地后,不再是国家投龙场所。“清代以后,西湖不祭祀了,大家不会去拜西湖龙王了,所以渐渐就没有这个概念了。”

“西湖是中国山川祭祀的重要场所。”魏祝挺说,西湖申遗时的遗产价值阐述里,还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次展览对于西湖投龙的再发现和梳理,是对杭州西湖山水价值独特意义的补充。

魏祝挺对吴越国的水府系统重新做了梳理。

“在以前,我们甚至不知道钱唐湖水府和钱塘江水府的区别,现在已经明确了,它们不是一个水府。西湖是一个大王朝里山川祭祀的地点,这在先秦是不可想象的。先秦山川祭祀主要在北方,南方的一个湖,居然会成为国家祭祀的场所,也是吴越国的一个贡献。”

进入北宋以后,吴越国延续自唐代的诸多投龙地,以及投龙制度和仪式,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留存后世。北宋天圣四年(1026)以前,全国大约至少有60处以上的投龙地,且大部分分布于南方。不过宋仁宗觉得每个地方都去,路途遥远,做了精简版,减到了10处洞天和10处水府。

魏祝挺发现,不是只有吴越国继承了唐代的传统。

从比例来看,他考证的吴越国16处投龙地,到了宋仁宗的精简版删减为5处。而南唐故地有4处洞天和3处水府,共7处。此外,鼎州和潭州属于马楚,建州属于闽。只有河南府、河阳、凤翔府、河中府、华州五处属于中原王朝。

可见,五代十国时期投龙盛行于南方诸国,尤以吴越和南唐为最盛。但是,南唐投龙遗物如今只发现一件,就是最著名的那件,南宋赵伯澐墓中出土的南唐升元四年李昪投西山洞府玉璧。按道理还有很多,“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在西山洞府投了一块玉璧

“所以要感谢西湖,保留下了这么多的银简和龙,我们才能知道吴越国投龙的兴盛,如果没有这些实物,是无法证实的,没有任何文献材料来佐证西湖投龙。”

目前,所有的投龙遗物都是在疏浚、修建河道或掏洞的时候,偶然发现。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历史的碎屑。李零说,中国的山山水水,这类遗物,不知有多少,没准什么时候,冷不丁又会露头。它就像漂流瓶,最后不知道飘到哪儿了。祈愿和还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事,是中国千年文化绵延不绝的传统,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天地许了多少的愿。人们把自己想说的话藏起来了,有一天会被发现。

现在,它飘到了我们的时空隧道里,被我们发现了。

3月3日,投龙展撤展。一个红色邮筒静静呆在角落,上面写着“金龙驿传”。

这些日子,很多人把展览特制的金龙和玉简明信片投到了这个邮筒里,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地址,还有心愿。

魏祝挺的心愿是,每12年,都能在浙博做一次投龙展,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希望在这12年中,还有中国的山川祭祀和洞天福地的新发现,这样又能增加进去。以后的研究课题,我想做中国范围,而不是仅限于吴越国,仅限于浙江或者仅限于杭州,我希望能像沙畹和李零等前辈学者一样,打通各种学科,所以这次展览也是一个尝试,跟着这些前辈学者做一个打通中国历史的展览,用各个学者的研究汇总成一个展览。”

12年后,2036年丙辰龙年,这个邮筒将再次打开。

【彩蛋】

这次展览拍摄图录的过程中,也有新发现。

摄影师任超重新拍摄文物时,发现吴越国后期的银简折叠处,上下对应位置,有对应的环状,拼起来是一个圈。

也就是说,有玉璧的痕迹。

之前,这位眼睛很尖的摄影师已经发现了唐玄宗衡山铜简上有玉璧印痕,直径9.3厘米,这正好符合杜光庭制定的规则:投山简,用圆璧,径3寸。

唐尺是31厘米,唐寸是3.1厘米,9.3厘米就是3寸。吻合。

钱元瓘、钱弘佐、钱弘俶的银简里,都发现了圆形玉璧痕迹。

魏祝挺说,这直接解决了一个问题:投水的唐五代玉璧是什么形状的。

看到玉璧印痕了吗

【参考资料】

李丹婕《张广达谈沙畹及法国现代汉学的转型》

荣新江《一代汉学大师沙畹和他的华北考古》

李零《岳镇海渎考——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

李零《秦汉祠畤的再认识——从考古发现看文献记载的秦汉祠畤》

李洋《汲喆:沙畹为何被誉为“全才”汉学家》

魏祝挺《五代吴越国投龙地考》

(图片由魏祝挺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5)
潮客_3da3hg · 2025-03-07 14:05 · 广东深圳回复
投龙简、投龙璧,听起来像是古代快递服务
嘉油啊 · 2025-03-07 13:55 · 浙江衢州回复
李零的研究揭示了地理与文明的独特关系,令人钦佩
潮客_ibwhtn · 2025-03-07 13:45 · 浙江杭州回复
沙畹和李零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有趣
潮新闻小编 · 2025-03-07 14:17回复
有趣的历史知识
夜行Night · 2025-03-07 13:35 · 云南昆明回复
希望这样的学术展能多多举办,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西风东风 · 2025-03-07 13:25 · 江苏南京回复
展览非常有意义,向三代学者致敬!
潮客_avx7hf · 2025-03-07 13:20 · 浙江杭州回复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期待更多展览
潮客_fwgh4c · 2025-03-07 13:16 · 浙江杭州回复
五岳、四海、四渎,这些词听着就很有气势,没想到古代的“天下观”这么讲究地理。看来古人也很重视“地利”啊!
潮客_qxzlvo · 2025-03-07 12:55 · 浙江宁波回复
投龙展虽然展品抽象,但背后的历史故事真的很精彩。
潮客_2fvxhw · 2025-03-07 12:20 · 黑龙江哈尔滨回复
这些历史知识太有意思了,学到了!
潮客_27nmhs · 2025-03-07 12:15 · 浙江杭州回复
岳镇海渎体系展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值得深思
潮客_d6wxhz · 2025-03-07 12:06 · 浙江杭州回复
投龙展虽然展品抽象,但背后的历史故事真的很精彩。下次再去博物馆,一定要多留意这些隐藏的文化宝藏!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