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十三邀”新一期教育话题引发热议,嘉宾林小英发文回应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实习生 杨博悦2024-10-09 03:12全网传播量2万
    00:00
    00:00

    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八季播出了第六期,许知远对话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

    这是被很多观众称为“封神”的一期。

    节目截图。在林小英的家乡。

    节目中,林小英带着许知远回到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镜头记录下林小英与1000多名学生交流的现场,以及高三学生们的学习和精神状态。

    在中学交流时,有位学生举手提问:“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

    林小英直白又无奈地回答:“就是。”

    短暂的沉默,映射出无数学生埋头题海的日日夜夜。

    节目截图。在林小英的母校交流

    节目中涉及的教育、公平、内卷等话题,不断冲击着公共舆论场。从国庆假期前节目播出到假期结束,节目在腾讯视频、豆瓣、微博、小红书等多个网络平台持续引起讨论。

    许知远的这次访谈,围绕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一书展开。值得一提的是,5个多月前,这本书获2023年度春风悦读榜的“年度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世纪文景/雅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10月10日,如今面对当下的热度,林小英向潮新闻谈到最真实的感受。

    一是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县中的孩子》为什么能获春风阅读榜年度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为什么引发大家关注?可能真实世界永远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都身处其中,想知道其中的温度。”

    二是责任——“这次的热度其实超出我的想象,也超出了我的掌控范围,其实大家需要一种有责任感的表达。这次的热度里,我觉得不仅仅涉及到一种制度性的改进,还涉及到个人处在制度结构中的弹性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但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历史延续性,然后才能够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未来的脚步。我觉得是春风阅读榜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看清这个世界,然后带着责任感迈出下一步。”

    (一)

    这一期《十三邀》播出后,又引发了对于当下教育的关注。截至发稿,各网络平台仍然不断有新评论。

    截至发稿,仍有网友不断发表评论。

    很多人为林小英的勇气和责任感点赞,或被林小英感动、启发:“林小英那期最好,整个节目的设计都那么精妙,兼职被打动。”“我们一边妄想让鸟儿在樊笼中飞的足够高远,一边哀叹这笨鸟没天赋无法教养成为千里马。”

    “看了和林小英对话的那一集,几度哽咽。”“林小英这期看哭了,太好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应该有存在的位置!”“第六集看着难受,人是如何被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必须推动真正的改革。”

    他们记录下节目中的金句:“‘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远。’讲教育体系的这集,看到太多巨大而生动的讽刺。”“人生来不应该只是为了谋生,不为了谋生所做的事越多,这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有知乎网友提出问题:“林小英谈教育的话题太敢说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林小英的观点击中?”还有网友提到,可以结合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看到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及背后。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当然,也有无助的人觉得林小英“只破不立”,这位学者没能给大家指一条明确出路;甚至不乏“何不食肉糜”的误解和指责。

    节目播出后,林小英在朋友圈写了一封1500字的信,作为对各种反馈的回应:

    《县中的孩子》出版方世纪文景,将林小英的朋友圈内容制作成了海报。

    “诚惶诚恐地过了两天,也看了一些反馈,我来交代一下后台和内心动机吧。

    “《十三邀》找到我,我理解的,主要是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承载了几乎所有人的关注,不能不讨论。县域教育是太多人的来处,不能不反思。而如今的县中的孩子们,几乎是当代基础教育的缩影,他们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各个面向。”

    作为从“县中”走出的学子,林小英选择教育学作为大学专业、后又成为教育学教授,她看到“太多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每每遇到现实障碍,总会感叹一句,社会观念需要改变。可是怎么改变?总得想个办法,把学术领域已经证明的再清楚不过的道理转换成公众能看到、听到、感知到的话。说出来,被听见,就有改进的可能吧。”

    《县中的孩子》出版方雅理制作成了海报。

    “这种‘学术普及’的工作,可能不会对我自己的‘正统’学术生涯有助益,反而让人觉得野和杂、不务正业,但此生作为一个被财政供养的大学教师,做一些对大众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个应有的交代,尽管一定是毁誉参半。”

    “我在《县中的孩子》的后记中写到,11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们开几十公里的悬崖山路,就是为了见到我,就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和共鸣。每次回想这个场景,我就觉得,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多跟这样的如此努力的人们多说说话……”

    (二)

    实际上,林小英《县中的孩子》在出版后,就引发过关于教育的广泛讨论。本书中,林小英通过田野调查案例,给大众充分展现了县城中学和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生态。

    学者林小英在春风悦读榜颁奖盛典现场发言。

    今年初,春风悦读榜终评会结果出炉后,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书店“斯多格书乡”对话了林小英。而就在我们采访前不久,许知远和团队也是在这家书店采访、录制了这期火爆出圈的《十三邀》。

    当时,林老师就感叹,本世纪初以来,诞生了众多“示范高中”“超级中学”,吸收了高质量的生源、师资,所谓“普通学生”渐渐被“剩”在县域学校中。

    同时,超级中学又获得了大量物质资源,“多吃多占”。“在一线城市的超级中学,高三老师高考后获得的奖金,可能比我们一个学校一年的运行成本还高。”听到县域中学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林小英十分难过。

    我们都有类似体会,不同的学校之间生源差别非常大,要进入好学校就要“卷”,低年级学生要提前学高年级课程,确保能升入更好的中学。

    经济发展让城市获得绝对优先权,县域和农村有时候变成一种文学怀旧的对象,县域教育处于竞争链条的末端。来自县城的孩子往往处于被“剩下”的尴尬境地,在现有的竞争体系中越来越难出头——正如本书的封面设计中“大山”的隐喻。

    《县中的孩子》读书会现场

    在林小英看来,“基础教育不应该是这样一种适者生存的模式——不适者也得生存。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中考这样的筛选中,注定有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成为劳动力,而基础教育却没有为他们做好准备、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下教育中,普遍过于注重升学(国际学校除外),忽视了教育的其他重要维度。正如在节目中,她那句金句:“你说唱歌有好处吗,听音乐有好处吗?但是无用之大用啊,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啊。”这些看似无用的能力,往往在中学阶段被斩断了可能性。

    林小英理想的教育理念是: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多元潜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她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不要被单一的评价标准所束缚。

    节目中,林小英和许知远多次谈到“脱嵌”的概念。

    在《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一书的序言中,林小英提到“嵌入”与“脱嵌”的关系:“让自己内嵌于这个世界与他人广泛共鸣,又让自己脱嵌于这个世界与自我独立相伴,这大概是我们此生的进退应对之道。”

    自媒体人、专栏作家吴怼怼在《应试教育是否过于内卷?只有〈十三邀〉敢问》一文中提到,“嵌入”可以理解为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和社会期望,适应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接受社会对学历和成绩的重视。这种嵌入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它帮助个体理解和融入社会,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技能。

    然而,真正优质的教育应该同时培养学生“脱嵌”的能力——能够跳出既定框架,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由学历或成绩定义。

    节目截图在网上流传。图源:微博@亭林镇无业青年

    回到《十三邀》这一期内容,这里无形中照应了在长沙县第六中学交流时,第一个站起来的女生提问完,林小英注意到,女生没有说自己的名字。林小英请她介绍了自己,并告诉同学们: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得,你是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是有名字的,你不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个符号。”

    半年前,在春风悦读榜颁奖典礼上,林小英在获奖感言中提到:我们看到了症状和表征,也贡献了自己的诊断,但依然不敢贸然开方。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人的手搭了上去,就算不能马上治好一些疑难杂症,这么多人的温暖,也终将是一种能量。恰好是这些热量,让万千有着共鸣的读者隔空在一起,共同关注了‘县中的孩子’,我替那些经常被忽略被遗忘的县域的孩子们,谢谢充满热望和关切的你们!”

    林小英近日引发的关于当下教育思考,也许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起点。

    延伸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 | 常书鸿,九层塔,254窟
    相关新闻
    春风手记丨在北大“书乡”,对话《县中的孩子》林小英
    春风现场丨林小英:这么多人关注县中的孩子,就像把脉大地
    春风专访 | 白银非虚构林小英: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给人希望
    春风作家|林小英:写书、出书、读书依旧重要,这无法取代
    03:4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