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手记丨在北大“书乡”,对话《县中的孩子》林小英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陈嘉昀2024-04-02 06:19全网传播量1.4万
00:00
00:00
这个春天,第12届春风悦读榜出炉。

即将到来的4月19日,获奖作家们与李敬泽、阿来、毕飞宇、艾伟、欧阳江河、杨念群、乔叶、毛尖组成的评委团,以及全国各地的书业大咖,将相聚杭州的颁奖盛典,与读者直面交流。

在年度榜单出炉的同时,潮新闻记者也将奔赴全国各地,带着读者的好奇和关注,到获奖作家的创作生发地和他们一一对话,相关的深度对话和视频专访将在潮新闻客户端和钱江晚报人文读本上陆续推出。

在这一个月的采访中,潮新闻记者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它有时看似与写作和阅读无关,实质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想分享这些“发现”,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出版半年多来,《县中的孩子》一书引发了关于教育的广泛讨论。县城中学和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长期以来缺少足够关注,书中通过田野调查案例,给大众充分展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

今年春风悦读榜的非虚构白银奖颁给了《县中的孩子》,4月的第一天,我们来到北京,对话作者、北京大学副教授林小英。

林小英和我们约在一家书店见面,书店叫“斯多格书乡”,就在北京大学西门外。

书店名,来自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斯多葛学派”。创立者是芝诺,中后期代表人物有西塞罗、塞内卡、马克·奥勒留——这三位的作品《论法律》《美狄亚》《沉思录》鼎鼎大名,影响深远。


斯多格书乡

离见面还有3个多小时,我们提前赶到“踩点”。

意外的是,我们根据导航到达后,在附近来来回回好几遍,却始终没看到书店的影子。最终,在树叶的缝隙中看到一块白色木牌,上书“斯多格书乡”——它窄窄的小门是一段段木头制作的,类似古代的“柴扉”,与周边的草木融为一体,难怪我们反复擦肩却不曾留意。

园中花开。“乡长”告诉我们,凌霄花还没开,开时最热闹。

茂盛的草木将小屋与外面隔绝。走进院子,春意盎然,红色的虞美人、杂色的郁金香、绿色的绣球……可见主人是爱花之人。有点像陶渊明《桃花源记》说的“豁然开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缘的人才能找到,无缘的人只能“遂迷、不复得路”。

斯多格书乡的门,就在绿色掩映之中。

因为林小英与“乡长”熟悉,借来“书乡”场地。林小英说,自己从十几年前就认识“乡长”,以前住附近时常来这里找一份读书的宁静。这里也是很多北大人的“书乡”,北大中文系戴锦华教授说,这里“像个特别亲切的老朋友”。

书店名字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不是来自古希腊哲学“斯多格”,而是“乡”。对于爱这里的北大人来说,是精神的“乡”,对于我们的采访来说,“乡”也对应着书中的县城中学和乡村小学,对应着林小英反复说的“回归教育常识”。

林小英

在《县中的孩子》一书中,林小英提到,中国超过50%的学生是在县里接受教育,广大县城中学里有很多“被剩下的孩子”。在中、高考中,这些孩子往往处于一种被“折叠”的状态。

经济发展让城市获得绝对优先权,县域和农村有时候成为一种文学怀旧的对象,县域教育更处于竞争链条的末端。在林小英看来,“基础教育不应该是这样一种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在接下来其他春风悦读榜获奖作家的采访中,我们邀你继续发问。

所以,还是贴出春风悦读榜。

亲爱的读者,你有什么想提问获奖作家的,跟评论告诉我们,或者上新浪微博@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留言,如果你的问题被作家“翻牌子”了,你可能会获得这位作家TO签的获奖书。

期待你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春风12年,陌上开花可缓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