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新的余杭区不断向新而进,开启了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从5000年前的古城到现代城市发展重要新中心,何以余杭?
潮新闻·钱江晚报今起推出重点策划——《遇见余杭·从王城到城市新中心》系列报道。
我们将穿梭上下五千年,以历史视角记录旧城灯火与今世繁华,发掘背后的基因传承。
我们将深入地下与水中,以社会视角观察水利堵疏与城乡发展,思考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我们将翻阅古籍经典,以文化视角还原历代大儒的人文美学,探寻激励一代代余杭人的文化密码。
5月11日中午,夏日的第一场雨后,背靠青山,一排排农村自建房上格外亮眼。越到近处,房顶“铜岭桥笛箫”的招牌闪亮。铜岭桥是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的前身,这里是村民董卫清的竹笛厂。走进厂中,董师傅正在根据竹子的圆扁度,划线、定音、打孔。
同一时期,余杭瓶窑老街桑蚕文化馆上,一支来自嘉兴海宁的20人研学小队,正在感受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动手制一朵茧花,亲手制作一把蚕丝扇,本地传承千年的生活习俗,一针一线间,昔日余杭古城里,桑蚕业的繁荣气息就扑面而来了。
“有山皆种竹,无地不栽桑”。竹和桑蚕,一直是余杭人民的“绝佳搭子”,千百年来,在余杭绘出一幅动人的烟火画卷。
制图:汤佳昀
山水为魂,竹蚕为骨
5000年前,良渚古城遗址周边,一排竹筏漂浮在水中。良渚先民们将一袋袋物资运至竹筏上,再用一杆毛竹做桨,在岸边轻轻一点——竹筏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古余杭茅山遗址的“粮仓”。这是目前可考的,余杭“竹文化”最早的起源。
余杭良渚遗址公园
竹,生于天目山脉上,辗转苕溪水域中,被先民做成竹筏后,又成为了当地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天选神器”。因为太好用,“神器”还被广泛推荐到城市内外使用,以至于5000年后,考古学家们在杭州“挖”出了大量良渚时期的竹筏。
时间再往前推进至公元前222年,秦王在杭州设余杭县和钱唐县后,城市住民再次和“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这次变成了“双向奔赴”。
东汉年间,余杭县令陈浑为了泄水开路,在现今的余杭镇西南开挖了一条长约8公里的河道。后续,因为当地居民用它来运苕溪上游(临安、于潜等地)的竹木,干脆把这条河命名为“木竹河”。南宋时期,木竹河又成为达官贵人们在余杭city walk的必经点: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后,道教胜地洞霄宫被辟为皇帝行宫。而木竹河是旧时去大涤山、洞霄宫游观的唯一水上通道。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诸朝皇帝,都曾坐船去洞霄宫度假,连朱熹等名家,也作为“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坐船“上班打卡”。
船夫们的运货号子喊着,文人名士们的诗歌浸润着,余杭竹韵既有落入凡间的“烟火美”,也有上得厅堂的“高雅风”。宋代诗人范成大游余杭天柱峰途中,就赞美余杭箭竹(苦竹)“疆场决胜飞鸣镐,诗画文章赖尔传”。“文”可做笔管“武”可做飞箭,难怪来余杭赏玩过竹的文人雅士对它念念不忘。
紫荆村竹海 潮客余杭区中泰竹笛展示馆/供图
清嘉庆朝余杭知县张吉安《登城楼远眺》有一句:“有山皆种竹,无地不栽桑”。“绿竹”的坚韧和“桑蚕”的华美相映成辉,是当时的“新质生产力”,展现了余杭文化的富庶典雅。传遍全球的民间传说《杨乃武和小白菜》中,男主人公杨乃武有两个经典桥段:经过多年冤狱,杨乃武被放出回到老家余杭,自觉仕途无望。干脆“商业血脉觉醒”继承祖业,做起了桑蚕生意。后续,杨乃武女婿又在余杭古城的后河头一带,开出了“仰记笔管行”(即贩卖竹做的笔管)。
天目山和苕溪,自然形态构建了余杭独特的人文美学。竹和蚕,也成为余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境。
山水相依,文脉永续
将余杭古城的地图铺开,余杭区文广旅体局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王祖龙,带领记者寻觅到一串千年前文化交融互鉴的足音。
余杭古城的主体范围在南湖以北,西倚天目山脉,东面杭嘉湖平原。古城依溪而建,城内南渠河联苕溪,接塘河。这样的地理位置,无意间打通了城市山水的“任督二脉”,让余杭古城在历史中一度繁荣,成为浙西和杭嘉湖平原的文化交汇中心。
在宋代,径山寺是东亚地区的网红打卡参观地之一,洞霄宫也是江南道教总部之地。王祖龙勾勒出了一条“文化之旅”:而余杭古城由是南来北往游客商人从杭州向径山的必经之地。走水路,外来游客可沿余杭塘河至余杭古城下船,再转陆路走北驿道、杭徽古道、前往径山。按照古代车马行进速度,恰好一日。而这一日,游客正好可以在余杭古城内休整一晚再出发。
径山寺 潮客长孙无名供图
余杭径山花海 潮客是旧人吖供图
如果以留存至今的非遗为入口,余杭的城市民俗文化细节就更生动些。
走访余杭古城中心区域,百姓口中的“老余杭”,也就是今天的余杭街道。作为古城“文化驿站”,这里是竹木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重要承载区。王祖龙身边,许多老余杭人至今还能细数余杭古镇(现在的余杭街道)上和竹文化与蚕文化相关的弄堂与作坊:临南渠河的盘竹弄,是苕溪与南渠河两水相距最近的弄堂,董文远九房伞号,曹同茂纸马店等坊肆林立。旧时,竹木柴炭会从苕溪上岸运输到此,再由人力挑夫肩挑背驮到南渠河船上,由运河运送至全国各地。北至溪塘的孙家弄,记录了一段“大女主”式的故事:1965年,一家丝绵加工厂在弄堂里建起,50多位妇女在厂内制作余杭传统名产清水丝绵。之后,余杭丝绵加工厂更名为余杭镇丝厂,生产织锦缎等丝织产品,名盛一时……
“山水给予了文化发展的‘灵气’。”盘点余杭从良渚社会到如今建设城市新中心的文化脉络,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杭州城研中心客座研究员杜正贤,试图从对湿地建设上寻找余杭文化的发展脉络。不论是良渚先民在湿地上建立王城,还是余杭区如今以为水灵感的千年发展轴设计方案,都见证了刻在民族DNA里对“背山依水”宜居地选择的趋同。
山不转水转,竹蚕流芳
5月11日中午,夏日的第一场雨后,余杭黄湖镇青山水库湛蓝如洗。随着“在青山·遇见美”公益论坛暨余杭·阿里巴巴共建和美乡村实践地揭牌仪式在黄湖举行,黄湖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共富之路。如今在龙坞水库点位,游客不仅能观赏千亩毛竹,无垠晴空,还能在指定点位参与AR互动项目,沉浸式体验龙坞水库保护的故事。
AR项目,是黄湖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个侧影。历史上,这里曾是余杭西部乡镇通衢及商贸中心。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年轻设计师们的追梦之地。
从龙坞水库走进青山村村中心,一座工业风格的公共建筑格外吸引人。这里曾经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旧礼堂,被青山村“新村民”,设计师张雷夫妇,Chris(克里斯)一家等改为了“融设计”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你能感觉到设计者们对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小心思:比如,图书馆依旧保留着原先礼堂里弯弯曲曲,“看上去很瘦弱”的梁柱。再比如,图书馆里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工艺和材料。用设计师的话来说,“它们是等待检索的‘书目’。”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来此翻阅时,可以研究某样非遗项目的纹理、材料、染色工艺或雕刻技法……换句话说,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一个“灵感库”,创造者们翻阅“灵感库”获取灵感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解构”。
“融设计”图书馆 黄湖镇供图
起源于余杭本地的非遗技艺“余杭纸伞”,就是陈列在“融设计”图书馆内,被设计师们成功解构的生动案例。
2011年,张雷和Chris等人来到浙江西坞村,拜访了余杭纸伞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有泉,跟着他一同学习了余杭纸伞70多道传统制作工艺。学艺过程中,几位设计师对上伞面时的“湿糊”技艺(即胶水将桑皮、山皮等原料皮纸浸湿后,一层一层糊在伞骨上)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几位设计师大胆探索,用湿糊工艺制作出了一款纸椅“飘”。2012年,该款纸椅登上米兰设计周舞台,并获得了米兰家具展设计师卫星展全场最高奖。
“解构传统,非遗新生,走向国际”,一条几乎不可能的路被青山村里关注艺术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的“新村民”走通了。纸椅“飘”在米兰设计周获大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余杭纸伞作坊沸腾了,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也看到了非遗技艺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希望。2015年,克里斯等人与刘伟学联合制作了一把大纸伞,作为装置艺术远渡重洋,参加了巴黎MO展览、米兰设计周展览以及雅典博物馆展览。2022年,余杭纸伞还在故宫文渊阁惊艳亮相。2023年春晚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中,5位青年舞者以水袖、纸伞、扇子、花翎、剑位道具演绎了5支风格各异的舞蹈。“缃叶”篇中舞者撑着的蓝色纸伞,也出自刘伟学之手……
刘伟学的纸伞(受访人供图)
“既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复兴,也希望越来越多设计师把民艺带向未来设计”。秉承着从青山村“村民”那里继承来的美学观念,刘伟学将坐落在瓶窑镇塘埠村上的老宅改为了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的展示与体验点“余杭纸伞馆”。每个节假日,他致力于邀请国内外的设计师走进馆内体验非遗技艺,期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余杭纸伞“再解读”。
以国际化语境讲述文化新故事的还有余杭瓶窑老街。“五一”小长假,瓶窑老街邀请了国潮庙会,主题市集、民俗活动等多元化的文化沉浸式场景,吸引了许多对古老本地文化感兴趣的境外游客。其中,余杭清水丝绵、刺绣等遗特色工坊等是外国友人们的热门打卡点。
瓶窑老街 潮客Talyer 供图
一出山水间的文化交响,激起了各式产业的共鸣。一个既具厚重感又具未来感的余杭,也将出现在世界面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