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新的余杭区不断向新而进,开启了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
从5000年前的古城到现代城市发展重要新中心,何以余杭?
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重点策划——《遇见余杭·从王城到城市新中心》系列报道。
我们将穿梭上下五千年,以历史视角记录旧城灯火与今世繁华,发掘背后的基因传承。
我们将深入地下与水中,以社会视角观察水利堵疏与城乡发展,思考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我们将翻阅古籍经典,以文化视角还原历代大儒的人文美学,探寻激励一代代余杭人的文化密码。
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色,深埋于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它是城市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DNA。当我们在解读杭州的人文坐标的时候,不能不瞩目余杭,无论是从历史轨迹、文化底蕴,余杭这座城市对于思想文化厚度的积累,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从沈括到章太炎,从科学巨匠到国学大儒,他们来自于这处蕴育了绵延5000年璀璨文化的丰饶湿地,为中华文化增加了文化底蕴,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图谱。在今天,他们的精神、风骨仍然映照着这片发展的热土,为城市新中心塑形。
“最强大脑” 千年科创基因
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的古代中国,要产生一名科学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与苏东坡同时代,就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横跨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还精通水利、兵器、军事,对文学、音乐和绘画也有高深的造诣,他就是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杭州钱塘县。
除了记载活字印刷术,沈括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在数学方面,沈括首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前者在中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后者则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弧长的近似公式;在物理方面,沈括是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现象早了400多年;在地质方面,沈括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看到当地人采集一种油,并将其命名为“石油”;在地理方面,沈括历经12年不懈努力,奉旨完成了《天下州县图》的编制。
梦溪笔谈
晚年沈括谪居润州(今天的镇江),以极大毅力写出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巨著《梦溪笔谈》。中国科学院为纪念他,将1963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
沈括窝居写作的地方叫梦溪园,取名“溪”,是思念他的出生地,今天的余杭安溪。沈括去世后,家人让他叶落北根。1983年余杭文物普查,在太平山南麓,良渚古城瑶山遗址之东发现了他的墓。如今这位中国科技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地良渚比邻而居。
1000多年前,沈括在孤独地研究世界;1000年后,他的家乡,集聚着有一群全球顶级人才在积极探索未来。
之江实验室 视觉中国
来自之江实验室的90后博士后研究员崔玉竹,2023年9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Nature)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从观测层面上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预测,从而完成了黑洞在验证广义相对论正确性方面从理论推断到观测证实的闭环。
一颗葡萄是软还是硬,一杯水是冷还是热?平常人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却是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和团队在集中攻坚的问题。2023年10月,在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借助强脑科技研发的智能仿生手点燃了火炬。脑机接口处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既是新兴产业,更是全球竞逐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走进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仿佛置身一个庞大的机器人世界:“小个子”们有的端坐在铁轨上一路巡检,有的攀爬在50米高空输电线上自由穿梭;“大块头”们有的则在水下挥舞机械手进行救助打捞工作,有的站在关卡处对过往行人进行人脸识别和体温测量……申昊科技副总经理吴海腾介绍:“我们的机器人家族正向着海、陆、空、隧全方位进军,在更多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危、高压、恶劣环境下发挥作用。”
未来科技城 视觉中国
“沈括”星辉映照之下,余杭的“科创”标签闪闪发亮。在余杭的核心区域——杭州未来科技城,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青年的敢想敢拼敢闯,将勃勃生机注入到余杭的产业经济里。与当年深圳上演的“打工青春”不同,现代化的实验室成为余杭年轻人的舞台,他们从事的公共算力、脑机智能、“人工智能+”等,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 在余杭,早已不见了现代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和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以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大厂”和新生代的强脑科技、迅蚁科技等为代表,数字经济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体系,在GDP中占比接近九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示范。
探路先行 打造文明交流金名片
对余杭而言,有些刻入历史记忆的时间节点,总能获得超越其长度的历史标签: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届“良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这场全球网络总传播量超10亿次的国际性盛会,全方位擦亮了“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今年初,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程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条以“良渚”为名的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合作之廊……
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朱海伟 摄
回溯历史,文明文化交流的基因早已根植于这片热土。在中国早期文化交流中,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余杭人,他就是明清之际的陈元赟,一个在武学上的悟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不逊于当代功夫巨子李小龙的武术奇才。
陈元赟(1587—1671),出生于余杭钦德乡陈家桥(今余杭区闲林街道万景村陈家桥)。他的先祖是两宋之交诗词名家陈与义(1090—1138),诗宗杜甫,词学苏东坡。
家学渊源,陈元赟学文拜师袁宏道,书法师承赵孟頫。但他对武术有更大的兴趣,之后进入少林学武,同时钻研医药、针灸、制陶术。
1625年,陈元赟来到日本江户,将中国少林拳术、明代衙役捕人术和日本本土拳术糅合改进,创编成“柔道”进行传授。这些柔术代代传承,到近代,经过武学奇才嘉纳治五郎的完善,成为一门理论丰富、规则完善的武学,这就柔道。陈元赟被尊为柔道之祖。
陈元赟画像
陈元赟在日本传授的远不止是柔道,还有文学艺术、少林武术、书法绘画、禅宗黄檗、餐饮茶艺、烧陶制瓷、刻板印刷、针灸中药、音乐乐器、寺庙、桥梁建筑等。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是隋唐、两宋以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三个高峰,也是日本师从中国的最后一个高峰。
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能否流向更广阔的远方、滋养更深厚的精神,取决于坚若磐石的底座河床。
宋韵点茶鼻祖、起源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在2022年末,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和“径山茶宴”同时火爆出圈的还有“径山抹茶”。毛立民是浙茶集团九宇抹茶的创始人,他告诉记者, 2023年,九宇径山抹茶作为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茶,走向国际斩获北美茶叶金奖,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沙特,泰国等地。
融设计图书馆 受访者供图
位于余杭区西北角的青山村,是张雷设计与精神的乌托邦。他和合伙人寻遍全国村落,最终在这里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成为延续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的根脉。依托于融设计图书馆,张雷早已定下了一个40年的人生计划,每五年为一个主材料的精研计划,并已付诸于实践的探讨。中国传统的文化宝藏,与当代国际化设计语言的表达,从“融化”到“融解”,将融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依托良渚文化大走廊工程的实施,今年,余杭开始实施“文化+产业”重点领航计划,以良渚文化为圆心,加快推动数字内容、影视内容、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优势行业发展,深化与中国美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等产学研合作,重点打造良渚5000+艺创园区、玉鸟集、未来之光、跳头文艺集镇等一批文创园区(街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以文塑城 亮出现代文明的“余杭范”
午后的时光,余杭仓前老街上静悄悄的。从四面八方来梦想小镇创业的热血青年们,在这条古朴的老街上散步,休息。路过这里时,会不经意地朝那座老宅望一眼。这间老房子就是章太炎先生的故居。
章太炎故居 视觉中国
章太炎(1869-1936),又名章炳麟。中国文化的大家,余杭人的骄傲。他出生于余杭,成长于余杭。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经学,还是文字学、音韵学、诸子学,甚至医学上,他都是顶尖人物。有人说:“章太炎不只是革命家,更是近代中国最博学、思想最复杂高深的人物。”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自成宗派的学术巨人。鲁迅、周作人、黄侃和钱玄同等都是他的学生。他坚守初心和信念,言辞犀利的革命和一丝不苟的学术,都是为了唤醒国人的良知与勇气。
太炎先生故去不到百年,以文化人的价值观如今在余杭得到充分体现。
在良渚古城遗址附近,杭州国家版本馆成为闪亮的新地标,肩负着赓续中华文脉重任。展览部主任余良峰告诉记者,版本即文脉,版本即时代,版本即生活,在这里能让每个参观者感受到版本背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感悟到版本所承载的绵延不断的文化河流。
杭州国家版本馆 视觉中国
比邻杭州国家版本馆,竹影婆娑间,有一个大型的社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叶女士在“村”里有一套房子,每个周末,“回村”成了她繁忙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有时去逛玉鸟集,有时和村民们相约去大屋顶看展览,大家还会相约一起做公益活动或者一起郊游……回村两天就能让我充满电。”
良渚文化村玉鸟集 视觉中国
余杭良渚文化村社区,是一个拥有18个小区的小镇,来自世界16个国家、全国各地超过2万名业主居住于此,他们喜欢把自己叫做“村民”。这里有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大谷仓”;这里还有另一位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腾设计的小镇艺术殿堂“大屋顶”,这里还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大型社区业主自律互助公约,村民们自己撰写公约并铸于锈板之上(寓意“锈而不朽,永镌心中”),所有的村民需要恪守。以《村民公约》为核心,良渚文化村还生长出众多文化社团与公益组织,以及活跃的同心圆志愿者,他们身体力行参与小镇美好生活的营造。
时间带走很多东西,但这世上总有东西不会改变,总有些精神无法磨灭,经过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新。余杭历史上先贤们的美德,如玉石有音,清越以长。润泽万物, 惠及四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