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称,自己中小学时是通过学中学课文才去看《水浒》原书的,对中小学选此书内容做课文深感不安,“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该网民列举《水浒》一书涉及的不当之处包括: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给武松、李逵、宋江等人安排善终,给予它们无限的同情,歌颂它们滥杀无辜的恶行。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长文回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阅读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可见您的顾虑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想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关乎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绝对不会草率为之,肯定是经过好几番讨论研究才能确定,而且教材的审定也是要一关一关慎重审查的。最后《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回复中表示,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心随文动,相互映发,质疑思辨,提要钩沉……这些都会给阅读者带来愉悦舒畅的读书体验,“怎样把书读好”,是我们庄严而宝贵的生命赋予自身的重要使命。
叶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