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戏腔唱出白居易的千古慨叹,古筝拨响《阿房宫赋》。
当令人头痛的高考必背古诗文做成国风音乐,学生们会“爱上”背书吗?
两位90后国风音乐人奇然和沈谧仁——一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一位来自武汉音乐学院,自2015年因国风音乐结缘,便踏上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将高考必背古诗文谱写成歌曲。
6月6日,潮新闻联系上这两位“高中生之友”,在社交平台,他们的每条视频点赞量轻松过万。
奇然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笑称,自己高中时是典型的“背书困难户”。
“我是理科生,当时半个月背不下一篇长古文,但是像’明月几时有’这种能唱出来的,就很方便背诵,那时候我就想做这件事了!”沈谧仁也深有同感,艺考与文化课的双重压力下,那些晦涩文字曾是他“最头疼的敌人”。
2016年,两人选择816字的《琵琶行》作为首个“攻坚目标”。为此他们重拾高中课本,查阅大量文献,只为精准把握诗文的历史脉络与情感基调。
“我们是想选一首中长篇,大家觉得比较难背的做首个尝试,而且它比较有画面感。”半年时间里,曲谱反复修改,断句不断调整,最终成就了一曲融合古琴、琵琶与现代编曲的惊艳之作。
令他们意外的是,歌曲在2017年一上线即引爆网络。
上万条评论涌入平台,有高三学生激动留言:“终于背下来了!”媒体纷纷报道这对用音乐破解古文记忆难题的年轻人。后来他们创作了《离骚》《逍遥游》《出师表》等。
“古诗文不像流行歌词天然押韵,《阿房宫赋》里甚至有一两个字独立成句的情况,断句令人抓狂。”奇然坦言。
这些年来,他们已经完成64首高考古诗文创作,“一开始提纲里是64首,后来增加到70多首了,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每当语文课进度更新,催更请求便如雪片般飞来:“求快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下周要学了!”甚至有老师发来私信:“我们要教《赤壁赋》了,能优先发布这首歌吗?”
最意想不到的反馈来自一位母亲。在新歌签售会上,她拉着创作者的手感慨:“五岁的女儿听着你们的歌,背会了《琵琶行》,之后让她跟着背《阿房宫赋》。”
这个瞬间让奇然意识到,音乐的力量已突破年龄界限。
千年前的文字正在旋律中苏醒。当古诗词乘着音符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传承也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