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芽时间从传统的5~7天缩短到了48小时 育秧车间里的"破土魔法师"

潮新闻 记者 陆欣 来逸晨 共享联盟·婺城 周金2025-03-21 12:10

3月21日,金华市婺城区“好乐耕”省级农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好乐耕”)内,一派繁忙景象。三条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通过机械臂精准抓取秧盘、并完成码垛作业,身着工装的工作人员在车间内穿梭忙碌,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清晨6:00,育秧员及生产部部长祖洪影便一头扎进了32℃的恒温恒湿出苗室,开启了“育苗巡检”。“这两天室外气温逐渐上升,秧苗出土相对快一些,要适当得把温度降一降。”她一边观察秧苗拱土情况,一边比划着手势。一旁的搭档张帅迅速上前,熟练地调整了温湿控制按钮。

随着智能温控系统的无声运转,90平方米的出苗室(暗室)内12000盘秧苗正经历着生命的蜕变 —— 这项“叠盘暗室催芽技术”,将传统催芽周期从7天压缩至48小时,且有效提高出苗率10%以上,育秧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

在这过程中,祖洪影和她的同事们需要时刻关注不同稻种的生长差异,详细记录每个秧盘中稻种的浸泡时间、播种均匀度、暗室催芽时间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迅速调整。这个由28名青年组成的技术团队,平均年龄27岁,却已累计改良传统育秧工艺12项,年生产能力可达75万余张,覆盖近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别看我们团队都是90后为主,干起农活来都很有经验呢。”祖洪影说。

“杂交稻品种的种皮较薄,浸种时间要短一点;千粒重大的种子,播种密度要稍高一点…….”采访过程中,谈起各水稻品种的特性,育秧员张帅如数珍。

"以前育苗全家老小齐上阵,现在手机下单就能轻松搞定。"白龙桥镇种粮大户杨桂芳道出了现代农业服务的变革。他家的稻田已连续多年托管给"好乐耕",出苗率稳定在90%以上。如今,这种“保姆式”的托管服务围已覆盖了金华市本级及兰溪、东阳、龙游等地,年服务能力达30万亩次,每亩节约种植成本80至150元。1

科技是引领农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激发粮食生产潜能的关键变量。育秧员,正是随浙江“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不断深化而诞生的新型专业人才,对这群以85后、90后为主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育秧,更要将科技手段、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领域,推动现代化。

这段时间,一波又一波的种粮大户前来好乐耕“取经”,祖洪影和同事们经常在育秧车间和数字教室中来回奔波,保证生产的同时尽可能为农户们答疑解惑。

"我们的早稻得了立枯病,老办法不管用了。"采访当日,来自东阳的陈苗苗女士带着十几个老乡组团来“学艺”。祖洪影的讲课时间,她听得很认真,不时举着手机边拍边记,生怕漏掉一个要点。

一天下来,祖洪影的手机响个不停,陆续有农户想要预约服务。“今年我们的计划是培育早稻秧苗近2万亩,目前已接达到满负荷运作。”祖洪影笑着说道,语气中满是成就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守艺|箍桶岁月:木与匠的坚守
翻花绳 、跳皮筋、跳格子……传统游戏走进课间15分钟 勾起你的童年回忆了吗
00:08
韩国国会通过“金建希常设特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