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一根线,巧手翻转间,一幅立体的可爱小蛇绣品呈现眼前……萧山花边非遗传承人戴水珍正在挑织一件件新年的花边艺术品。在许多80、90后印象中,这些艺术品是桌子、电视机等家居用品的盖布,如今却成了国潮奢侈品。
“萧山花边原本是个舶来品,经过时间的推移,它慢慢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绣法和图案,就变成了现在极具中国特色的萧山花边。”萧山花边又名“万缕丝”,素雅中求绚丽,简朴中求繁复,设计花样工整,绣技要求精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世纪鼎盛时期,该手工产品曾一度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中坚力量。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机织花边以生产高效、价格低廉的优势,挤压手工花边的市场。如何让这项传统工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许多萧山花边的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一个长期的课题。
“虽然机器可以织一些普通针法,但是很多难度大的针法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在戴水珍的悉心教学下,记者学着挑花绣了一片树叶,该针法需要重复挑起单根线,并循环穿过其中,而这些蛇皮针、网丝针等针法,机器化设备难以实现,尤其是其特有的浮雕感。而这种挑绣需要用到同样的密度,她举例说,如果上午的针绣密度比较密,下午的密度比较松,那这片花边就无法制作完成了,所以正是因为这种高标准的“针法手势”,导致对挑绣这一环的条件变得尤为苛刻,而萧山花边的可贵之处正是在手工制作的精致度。据了解,从图案设计到适配到挑绣最后熨烫,大概有4道工艺20多个环节,一片手掌大小的花边上,少说有5种织法,熟练工也需要织3天。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设计上,曾经的绣品以白色和米色为主,如今却色彩绚丽;在花纹上,从中式的花卉、瑞兽到二次元人物;在使用场景上,将传统花边从日用品升华为精美的艺术品,成为外国人眼里的奢侈品。“前几日又接到了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订单,很多老外说:贵,是它的唯一缺点。”戴水珍说。近年来,萧山花边相关企业结合电脑刺绣与手工艺,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花边工艺的独特质感。整合了从设计到生产、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确保产品从创意到市场能够有完整的产业化流程,让萧山花边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工艺美术品牌之路。
“来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戴水珍认为,对萧山花边的非遗传承还需不断加强保护力度。一直以来,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针法和技艺传承给年轻人们,经常带着技艺进学校,进公益课堂。“现在我们的课程经常被秒抢,甚至还要叫号,刚开始以50岁以上的学员为主,现在20岁、30岁都有。”她相信,只要有年轻人来学习,这项非遗技艺就能被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