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绣、面塑、剪纸、竹编、中国茶文化、舞龙、八极拳、拼布……这是浙江万里学院推出的公选课,每学期前,学生们都要“拼手速”,这些炙手可热的课稍微犹豫几秒名额就满了。
学校不仅开设了这8门非遗美育公选课,还推出了包括缠花、女红、中国香事文化、中国结艺、内家拳等在内的10余门非遗美育体验课程及师生共建活动。这些课程和活动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非遗学习和实践平台。
前不久,喜报传来,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的评选结果揭晓。浙江万里学院的“文化育人,多级共建——高校非遗新模式”在300多个有效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宁波地区的非遗传承贡献了重要力量。
茶文化课。通讯员供图
万里学院的入选案例以非遗技艺及相关传统文化为内容,通过横向贯通的课程设置使非遗传播与传承日常化、生活化。灵活多元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课堂、课外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更为非遗校园传播与传承提供多渠道、多平台,使其成果呈现多元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非遗美育课程的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触以后,还可以选择课程的级别,根据自己已有的非遗技能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美育俱乐部教学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了非遗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普及,也为非遗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剪纸课程。通讯员供图
学校还引进了4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其中包括宁波市剪纸艺术教育传承基地、鄞州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创作实践基地、鄞州区茶文化传播基地及王征南流派内家拳传承教学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非遗学习和实践平台。
来自面塑初级班动画23A1的王优伢对面塑艺术怀揣着满腔热忱与无限憧憬她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玩乐时光,同时,面塑课也锻炼了我的耐心与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期待在未来的课程中,我能进一步探索面塑的奥秘,创作出更多作品。”
非遗活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其现代价值的不断探索与再创造。自2021年起,学校累计送选宁波市剪纸艺术家协会的作品达200幅,其中近百幅作品获奖;3名选手在2023、2024年乌马河•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越来越多的同学以非遗为主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相关学科竞赛,并成功立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