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而立之年的程铄钦,是土身土长的湖州安吉人,也是“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两年前的他根本想不到,自己在安吉一所废旧矿坑边开的咖啡馆,可以做到全国第一,创造全国单日单(咖啡)店出杯量8818杯的记录。
那么,他是怎样在家乡创造的“神话”,如今,他的“村咖”又会有什么新的布局?
国庆节前,记者来到安吉,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去看看吧。
深蓝1.0,单日卖了8818杯咖啡
“刚开始谁都不理解,在乡村搞咖啡馆?是不是看农民伯伯下地太累了,再搞点冰美式,再苦一点?”
2022年,程铄钦离开教师岗位,在家乡带着7个小伙伴做了一件当时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事——他跑遍了安吉,找到一个矿坑,开起了一家乡村咖啡馆,取名“深蓝计划”。
程铄钦告诉记者,刚开始没有钱,因为迫切想着回笼资金,第一轮改造,他只给了自己18天的时间。
“这么一个观景平台,一个(矿坑)湖。没想到,五一节开业第一天就爆了……”
游客蜂拥而至,同时蜂拥而至的还有无数的差评,“可以说,人来了5000个人,我们挨了1万句骂。”
果然,没过两个月,火爆的场面就沉寂了下去。
这让他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村咖跟城市里的咖啡馆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到底是卖什么?是大自然馈赠给乡村的风景以及由此附加给客人的情绪价值。”
他们开始将思路转向“贩卖”乡村美学——设置新的打卡点,请来专业摄影师为游客免费拍照,引进了雾森系统,带来仙气飘飘的独特体验……
就这样,随着景观和创意一点点扩容,客人又回来了。“从3022杯到5120杯,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是全国单日单店咖啡储备量全国第一。后来,到了今年的4月5号,我们做到了8818杯。”
两入股三收益,让村民一起受益
“因为我可能从小长在农村的关系,我想的是,自己要把一个新的模式带过来,让那些爷爷奶奶能受益。”
创业之初,程铄钦就向当地提出了“两入股三收益”的模式构想,“我们大学生创业团队占股51%,村集体加上村民代表占股49%,如果盈利了,大家可以分红。另外,我们只做咖啡的业态,我们把剩下所有的业态都交给了当地的村民。”
程铄钦说,深蓝计划火了,一到节假日,项目门口就会自发支戚很多的小摊,卖烤肠的,卖烧饼的,一天能赚好几万。“因为我们客流量大,有时候进村都会堵车。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群老奶奶自发指挥那些爷爷把红马甲穿上,去指挥交通。”事实上,深蓝计划爆火,让红庙村的村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们当时提出本村人凭身份证可以免费入场喝咖啡,他就会很骄傲的跟别人说,走到我们村上,我带你们去喝咖啡。”
程铄钦说最让他感动的是,有一天,一个老奶奶过来跟他说“小陈谢谢你,你又让我想起了我嫁过来的时候”。因为她嫁过来的时候是这个地方正在开矿,非常热闹的,但是随着后面工矿产业腾退以后,这个地方慢慢没落,变成了一个空心村。年轻人都走了,只有一些独居的老人留在这里,“在老奶奶的印象里,这里已经有几十年没有那么热闹过了。她说,如今的场景让她回想起她刚刚嫁过来的时候。这让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深蓝”2.0,垃圾场能被改造成啥样?
对于程铄钦来说,这些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回到乡村以后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农村来。他的团队也从最开始的7个人变成了现在的127人。
“我来了,我把咖啡带过来,他来了,把面包带过来,还有人把科技带过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农村,带来越来越多的东西,乡村才会越来越美好”。
在程铄钦看来,未来的乡村会是一片热土,它会承载更多有想法的人。“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这里可能有矿坑,那边有麦田,有高山,每个村的打开方式都不一样,如果有机会,我要做的,就是去找到打开更多不同村庄的方式。”
随着深蓝计划的日渐稳定和成熟,如今的程铄钦,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他口中的“深蓝2.0”中——那是一块位于安吉县城南社区簸箕凹的一块“垃圾场”。簸箕凹可谓地如其名,曾几何时,因为修路,那块地方留下了这一道道生态伤疤。而在程铄钦和他的团队人眼里,这里地形独特,“它是一个山体环抱的形状”,可以有很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这里今后就是他们的“深蓝park(公园)”。
在程铄钦的眼中,深蓝2.0将不再只有咖啡,那里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会将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省份的特色带过去。“我们的乡村主理人,依托山野气息和年轻人的点子,融入更多特色业态和概念,相信一定可以成为大家向往的诗和远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