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前,高2.4米的美内普塔站像已被安置进入玻璃展柜。这位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13个儿子,在中埃建交68周年之际,首次“穿越”万里,来到中国。
7月16日,上海博物馆举行媒体预览,三大板块之一的“法老的国度”首次向媒体开放。一大批来自“金字塔之巅”的古埃及文物也展露真颜。三天后,这场盛况空前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正式与公众见面。
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20万张早鸟票早已售罄,暑假预约也几乎全满,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观众在“法老的国度”展区看展。记者 王逸群 摄
走进“法老的国度”展厅,就被不同时期的古埃及国王雕像吸引:面容严肃的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下撇的嘴角让人感到一丝忧伤;被称为“埃及武则天”的哈特谢普苏特跪像,以及彰显着权力和威严的拉美西斯二世像……曾经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法老,如今就在眼前。
在古埃及语中,雕像一词的本义之一是“使他存活者”。作为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雕像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这些展品不仅反映了古埃及文明对神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想象和追求。
观众在“法老的国度”展区看展。记者 王逸群 摄
法老之外,彩绘人形棺也是该展厅的看点之一。本次展出的佩德阿蒙彩绘人形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这些棺椁上精细描绘出了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服装装饰。
在新王国晚期,猖獗的盗墓活动改变了墓葬习俗。墓室装饰日益简化,而棺木本身成为了来世信仰的载体。佩德阿蒙套棺采用层层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
此外,前王朝时期陶器等,也揭示了早期人类历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它们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语境,折射出古埃及社会的多样性。
“这就是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说,从众神的世界引入,上百件展品展出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器具中刻印的神祇、人物和动物,观众总能在这里找到惊喜。”
观众在“法老的国度”展区看展。记者 王逸群 摄
本次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除了“法老的国度”,此次大展还设置了“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两个板块,展品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展品。
据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展览从一开始策划到现在开幕,经历了426天。中方和埃方超800名工作人员在幕后艰辛工作,才让这个万众期待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在这个盛夏与观众见面。
“埃及将文物出借外国举办展览原则上不会超过300件,这次借给上博788件,是历史上的首次,充分说明了中埃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的精诚合作。”褚晓波说。
文创产品。记者 王逸群 摄
除了展览本身,上海博物馆还推出超1000款文创产品。其中,首发的近600款文创产品,包含“萌神守护”“众神信仰”“神圣符号”“象形密码”和“埃及风光”五大系列,涵盖服饰、3C数码、生活家居、潮玩摆件、冷饮等多个品类,以及定制类产品。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