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里有宝丨竹龙朝龙年 “游”来了

    潮新闻 记者 张源 钱洁瑗 通讯员 唐豪2024-02-12 01:04

    许是今年是龙年的缘由,浙江衢州的龙游人尤其兴奋,甚至还推出属“龙”姓“龙”免费游龙游的福利,可见龙游人对龙的喜爱和崇拜。为了迎接龙年,当地人还利用各种材质制作龙。

    在龙游的溪口老街,有一家名叫“一盒故乡”的家居生活馆。记者看到,各类竹、木制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半空中悬挂的一条12米的竹编巨龙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院内,老师傅们正忙着为外地的客户赶制一批竹龙,而这批竹编龙还将在春节期间亮相龙游的大南门。

    说起竹龙,便勾起了姜鹏的心酸回忆。“之前龙游有许多材质的‘龙’,唯独没有一条竹龙。”龙游竹编农创客姜鹏说,他属龙,从小也喜欢龙,所以他们打算趁龙年在竹编龙上大展拳脚,但是无奈村里的老师傅们都没有做过龙,也不会做竹龙。“当时就把我给整不会了。”他回忆道,当时他日夜修改设计图,不断跟老师傅们沟通,可惜事与愿违,要么做不出,要么做得不像龙。直到父亲的一句话:“没人见过真龙,你怎么知道到底像不像。”一语点醒梦中人,姜鹏推翻稿纸重新设计,把龙的每个部分替换成老师傅们熟悉的竹编器具。比如,把龙珠和龙眼做成蹴鞠样,龙角做成当地酿米酒的篓,龙腮和龙尾做成凉席样。“像蹴鞠这种古代足球,老师傅们做过几万个,最为熟悉了。”他说。

    这一改,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老师傅们不仅上手快,而且还做出了心得。制作现场,有40多年“竹编工龄”的老师傅徐明光说,制作的第一只龙比较静态,第二只让它的眼珠和龙珠都会转动了,第三只连龙身都能像鱼一样“游”起来。此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订单接踵而至。目前,他们竹编龙的订单已经排到正月十五之后。截至年前,“龙”竹制品销售额已超10万元。“现在运输便利,有专门运输大件货物的物流,这也促进了竹编龙的销售,如果订得多的话,也会选择专车发送。”姜鹏说。

    作为中国的竹子之乡,龙游的竹编产业并没有一帆风顺。在徐明光师傅儿时,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竹编的手艺,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塑料制品逐渐替代了竹编制品,篾匠行业开始衰落,老手艺人慢慢都退出了竹编行业,到徐明光40岁时,他也坚持不住,迫于生计,转行去当了货车司机。

    直至2019年,事情才有了转机。近些年,龙游溪口未来乡村立足龙南片区40万亩竹海的生态资源,以“乡愁+创业”为特色场景,线上线下融合培育“老街+美食”“老街+民艺”,发展“乡愁经济”,吸引了不少年轻创客的回归,姜鹏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创客回归,乡村共富’,对传统手艺进行再开发、再设计,做出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就能让更多的手艺人和农户加入我们的平台来,增收致富。”针对传统的竹编手艺,姜鹏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手艺进行再开发、再设计,再邀请徐明光这样的老手艺人加入,通过“大师带导师,导师带工匠,工匠带农民”的传帮带模式,以“前店后坊”的方式生产、售卖竹编制品。

    “像竹龙这样的竹编制品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很多老师傅们发现,原来他们也能编出这些新鲜玩意。”姜鹏说,目前已有170多户笋农和29名竹编师傅加入到他的团队。2023年,“一盒故乡”开通了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还做了出口的业务,仅竹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达1800万元。对于老师傅们来说,薪资也增加了一倍。

    姜鹏说,这些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返乡,不仅让溪口的美食、手工艺品远近闻名,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同时,更多的青年创客和老手艺人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交汇,少数人的选择渐渐成了多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时隔38年 “神龙”重现在浙江
    00:59
    年糕、麻糍……浙江餐桌飘出“糯叽叽”的年味
    00:56
    湖州:到太湖古镇当一回“赵盼儿”
    相关专题
    春潮涌 过龘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