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最近火出圈的杭州“富士山”找到了,背后的故事酸酸甜甜

    潮新闻 记者 陈薇 杨朝波2023-05-05 11:20

    这两天,杭州临安一处“建筑”火了。

    有网友称其为杭州“富士山”,也有网友认为“外观堪比国际建筑大师作品”。

    这个“建筑”到底出自谁之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5月5日,潮新闻记者去现场一探究竟。

    杨朝波 摄

    走红网络的“建筑”是一处杨梅大棚

    搭建成本约六七百万元

    这个“建筑”其实是位于临安葱坑村的一处杨梅大棚。

    从远处看,类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冰山”,在光照下呈现出未来科幻片般的景象。

    走近一看,因为依山而建,大棚顺着地势错落有致地形成了凸起的小山形状。

    这座“建筑”不是来自建筑大师,设计建造者就是农场主林才法,建筑形态也不是刻意为之。

    林才法今年64岁,2000年起就承包了50亩地在这里种杨梅,去年开始给杨梅配上了大棚装置。

    他告诉记者,大棚由钢管加上多功能薄膜搭建而成,整个成本约在六七百万元。“网上是今年五一假期开始火起来的,附近有人路过,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特地来打卡。”

    记者在附近遇到了从杭州市区特地驱车赶来的张先生。他带了相机和航拍设备,过来打卡。

    张先生说,自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消息,从图片来看“建筑”造型比较特别,今天刚好有空过来拍拍照。

    杨朝波 摄

    大棚里的杨梅本月底开始采摘

    预计获得收益超百万元

    沿着农场的石板路往山上走,两侧是种植多年的杨梅树,已经有近50年的树龄。

    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南宋诗人方岳的诗句,道出了不少喜爱杨梅的“吃货”心声。

    林才法介绍,山上的杨梅分为两个品种,其中百分之六十是白杨梅,剩下一部分则是东魁杨梅。“白杨梅是我们农场的招牌,作为杨梅中的稀有品种,个头比东魁杨梅小一些,但杨梅味更重,酸甜度也会更好。”

    为什么会想到给种植的杨梅搭建大棚?

    在林才法看来,这既可以提高产值,又能增加经济效益。

    “农民种东西是靠天吃饭,以前露天的时候,采摘季遇到下雨,一般四五天杨梅都烂光了。” 林才法说,现在搭了大棚以后,采摘期可以维持将近一个月,同时杨梅树病虫害变少了,杨梅亩均效益也更高了。

    记者了解到,林才法农场里的杨梅树本月28号左右即可开始采摘,将持续到7月初左右,比外面露天的杨梅采摘早约半个月。

    在售价方面,普通的白杨梅约20多元一斤,大棚里的杨梅加上包装点缀可以卖到100元一斤,主要销往杭州周边以及上海等地。

    林才法说,回头客源源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为杨梅树搭建大棚以后,农场实现了智能化,提前设置将各种数据接入到软件端,温度、湿度等都可由人工控制,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远程自动调节。

    他预计,今年承包的杨梅树能达到约4万斤杨梅的产值,可以获得超过百万元的利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每粒20元!供不应求 莲都枇杷抢“鲜”上市打开致富销路
    塘栖枇杷入住智慧大棚 果品更好还可抢“鲜”丰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