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被誉为“华夏东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拥有40余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9月底,天目新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团联合黑龙江网,深入佳木斯各地,找寻“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和“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鲜活故事,通过百姓身边变化、基层一线变迁,看全面小康建设成果。
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乡,依山傍水,景色旖旎。这里是中国北方六小民族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目前,赫哲族在全国仅有5400余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赫哲人依江而居,靠江吃江,世代以打猎捕鱼为生。近些年,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为了生存的赫哲人走下渔船,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起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开启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光景。
街津口赫哲族乡航拍全景 记者 汪驰超 摄
对33岁的赫哲族姑娘赵俊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看在眼里的。“我的父母以前就是打渔的,风里来浪里去,落下了不少病。”赵俊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后来村里发展旅游业,父母就开始制作赫哲族的鱼皮画工艺品卖给游客,家里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间技艺,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赵俊的母亲岑立杰,就是赫哲鱼皮画的传承人。凭着这项传统手工艺,赵俊的父母在村北的黑龙江边开了间十多平米的鱼皮画店,冬天作画,夏天卖画,平均每年收入能有十多万元。
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让2008年就离家外出打工的赵俊也动了回乡的想法。2020年,在父母的支持下,赵俊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回乡创业。
“吃鱼是我们赫哲族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父母在做鱼皮画的传承,我也想把我们民族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基于这样的想法,赵俊向乡里的长辈学习赫哲族特有的烤鱼方法和配方,在父母的鱼皮画店边上开起了一家烤鱼店。
街津口赫哲族乡航拍全景 记者 汪驰超 摄
起初,因为缺乏经验,赵俊做烤鱼没少交“学费”。之后在父母和乡里的帮助下,烤鱼店逐渐步入正轨。村里的游客连年增加,现在赵俊的烤鱼店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四五十条鱼。“每条鱼40到100多元不等,收入还是不错的。”赵俊说。
“现在游客来到我们赫哲族乡,既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又能品尝赫哲族特色美食。”因为这一口特别的赫哲风味,赵俊的烤鱼越来越受欢迎,前来消费的游客络绎不绝,她本人还被人亲切地称为“烤鱼公主”。
今年7月,赵俊在哈尔滨筹备了6家分店,并注册了“烤鱼公主”的品牌商标。“往远点想吧,我希望以后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挂着我们赫哲族牌子的烤鱼店,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把赫哲族的饮食文化不断发扬下去。” 说到这里,赵俊扬起嘴角,笑得像花儿一样。
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继伟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像赵俊这样的返乡创业人员还有不少,现在壮大发展旅游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左右。“像村里打造的玻璃栈道项目,现在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项目预计年纯利润在80万元左右,获得的收入80%给村集体,20%给贫困户,带着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