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是回‘家’了!”8月22日,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刚一下车,“云和师傅”石余凤就穿过连片大棚和厂房,走向了一个个食用菌大棚。
一头短发,一身黑色外套,石余凤快步穿梭在菇架间,查看菌菇的生长状态。
“云和师傅”石余凤(左一)和打包香菇的菇农们(记者 邱建平 摄)
透过菇架的缝隙,一个个圆柱状的菌棒上,一朵朵棕褐色的香菇冒出了头,格外壮实。“看,这些鲜菇长得多讨人喜欢!”看见菇农们自主培育出的菌菇“宝贝”,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56岁的“云和师傅”石余凤,2018年,接受巴林左旗人民政府邀请,跨越2000多公里,孤身一人从山区“飞”到草原,在内蒙古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带动175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记者 邱建平 摄)
“看,这里多美啊!”望着窗外,流云在山峦间打下了“阴影”,青绿色一片。
“之所以决定来,这里的确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草原人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打动了我。”石余凤说,而她这一待就是3年。
巴林左旗是国家级重点帮扶县,老百姓以种植谷物、荞麦等为主,但因干旱少雨,常常靠天吃饭。
虽然走南闯北多年,但面对荒芜的园区环境,石余凤深知,要想在巴林草原上种出“脱贫菇”并非易事。
“最开始的是技术关,是菇棚里温度湿度的控制。”石余凤回忆说,内蒙古冬季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特别大,干燥的气候,给她带来了“生理挑战”。
面对这种特殊气候,半年来,她水土不服,经常流鼻血。她说,“我当时没睡过一天好觉,深夜、凌晨,每隔一小时就要起床,钻进菇棚挑灯记录温度湿度,做出相应方案。”她堆放在床头那5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监测数据。
打包香菇的菇农(记者 邱建平 摄)
她持续调查走访,深入了解当地种植的情况与气候湿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10月做菌棒,次年5月出菇”的做法。这和云和5月做菌棒,12月出菇形成了反季节栽培,也意味着内蒙古在市场上可与“南菇”差异竞争。
最难的,还数“思想关”。菇农陆翠芬说:“以前我们是不愿种菇、害怕种菇。”为了做思想工作,石余凤没少往菇民家里跑,边沟通,边手把手教农民技术。
她垫付资金,将高品质的菌棒,以低价卖给农民,跟他们签订协议,及时返还种植成本或“托底”回购。这些做法虽让她亏了不少钱,却点燃了菇农的种植信心。
打包香菇的菇农(记者 邱建平 摄)
准备材料、制作菌棒、菇棒上架……每个环节石余凤都格外用心。“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们已经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技术培训班近10次。不论哪一个环节,都是手把手辅导,保证所有人都学会弄懂。”石余凤说,她还把菇农们分成了专业小组进行分类指导,同时邀请陈志伟等云和师傅前来送课。
菇农们渐渐摸清了菌菇种植的“门道”,园区的香菇成活率从一开始的集体“休眠”不出菇提高到了99%。园区食用菌的种植产量也提升到了新高度。今年,菌棒密集出菇,出菇量预计达到190万棒。
刚长出的香菇(记者 邱建平 摄)
看着菌棒上长出朵朵“夏菇”,石余凤颇为感慨,“就像这‘宝贝’一样,菇农们的美好生活正从香菇中‘种’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