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绿水青山带笑颜丨从农民变成科研人员,他们选择坚守在钱江源

    潮新闻 记者 徐婷 吴煌 开化传媒集团 方晓璐 通讯员 姜伟东 王宁宁2023-08-14 23:30全网传播量21.2万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潮新闻围绕浙江山、林、河、海、江五类不同的地质面貌和水体,选取特色点位,带大家纵览生生不息的生态之美。第四个点位,我们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钱江源园区里,了解“农民科学家”的工作。

    微信截图_20230814160716.png

    两位“农民科学家”正在合作工作。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跟着姜永清和江福春上山的时候,前一天刚下过雨,山脚石板路有些滑,不过很快石板路就到了尽头,进入杂草掩映的泥巴路。他们穿着迷彩服和解放鞋,在狭窄的山路上步程飞快,一般人很难跟上他们的脚步。

    这里是他们的“主战场”,一年365天,在野外就要100多天。在山里走的次数多了,一幅巡山地图了然于胸。

    “听说有人称呼你们是‘农民科学家’?”潮新闻记者问道。

    他们立马反驳:“哎呀,那受不起的!和他们科研人员比,我们还达不到那个水准。”一边说着,手头的活却没停下。

    微信截图_20230814160657.png

    江福春正在测量。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工作10多年,他们对钱江源如数家珍

    为监测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钱江源站”)设立了750个监测样地。

    钱江源站需要对样地中每个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每5年复查一次;每周收集313处的凋落物,进行凋落物、种子雨的监测;5月和8月进行幼苗和草本调查;4月和9月监测超过3000个个体树木的生长……这些监测任务单靠研究站科研人员难以完成。

    考虑到一些当地居民对山林地形和物种习性较为熟悉,也具备在野外作业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协助科研人员完成野外科研工作,钱江源站从参与样地建设的附近乡镇居民里聘用部分人员,有的已从事大样地建设10多年,其中4人长期受聘于钱江源站。

    这些人大多曾以务农为生,如今在钱江源站协助开展基础科研工作,他们被网友称为“农民科学家”,实际上,他们的正式职务是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员。

    姜永清和江福春便是其中两位,在钱江源站工作10多年,说起大样地、小样地、动植物资源,他们如数家珍。

    微信截图_20230814162359.png

    江福春正在测量。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25.48厘米,上一次来量是19厘米。”江福春拿着游标卡尺测量着树干胸径,把数据报给姜永清记录,“说明这棵树长粗了。”

    出门记得要带森林罗盘仪、测距仪等设备,一共20多斤;样地里有些树要挂“身份牌”,铝丝挂标记牌不能拧太紧;有些需要钉钉子的,需注意钉子角度从下往上,不让雨水渗入树木内;红外相机每隔几个月要换一次电池和内存卡……

    走在山里,江福春和姜永清不停地介绍着他们亲自做的那些标记,一堆注意事项烂熟于心。

    现在是野外工作最忙的时候

    这个季节去钱江源站内找“农民科学家”,往往会扑空——现在正是野外工作最繁忙的时候。

    微信截图_20230814160757.png

    姜永清正在查看种子雨收集器。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每周一,他们从山上的种子雨收集器里,将种子凋落物收集到信封袋里,经过烘干处理后,不上山的时间便在分拣室里,拿着镊子分类、称重、包装,这是难得能在站内碰到他们的时候。

    “这个是马尾松,这个是苦槠……”姜永清说得头头是道。

    看起来只是一小包枯叶,这里面包括了细枝、花、果实、种子、叶片等,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样本分析一段时间内区域森林生长状态,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8月是幼苗监测时间,需要上山调查幼苗;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样方第二次复查工作正在开展;多个研究团队正在此地开展研究项目……这些工作都需要“农民科学家”的协助。

    微信图片_20230814161118.jpg

    工作需要走的山路。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在森林中开展工作,脚下的解放鞋就是他们的“战靴”,尽管如此,江福春也提到:“一年要穿破两三双解放鞋。”

    夏季多雨,山里的路并不好走,也常有掉落的枯枝挡在山路上,再小心谨慎,姜永清前几天也还是摔了一跤。

    夏天7点便在山上,冬天8点也就出发了,有些监测点位海拔很高,到目的地都中午了,上一趟山往返七八个小时,很多路程都没信号,“要自己带饭菜和零食,多去几个样地,下山已经天黑是常有的事情。”江福春说。

    在充满趣味的山里,从伐木工变成护林人

    尽管工作辛苦,他们也能发现很多趣味。

    微信图片_20230814161128.png

    “农民科学家”穿梭在山里。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钱江源里藏匿着许多物种。姜永清觉得,在山里看到稀奇的动物,看到濒危树种好好地生长着,甚至发现新物种,都是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在山里见过黑麂、黄麂等动物,见过最多的动物是白鹇,“一次性看到一百多只,那个场面很壮观!”

    当我们通过红外相机看到山间精灵时,心中自是万分欣喜;但是对在山上工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反而是危险。

    姜永清就曾在山里遇到野猪,双方绕着粗壮的树干走,找准时机灵巧地躲开,让野猪冲下山谷,想想都后怕。

    在担任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员之前,以务农为生的姜永清还曾在伐木场工作过,“以前看到树就砍,现在都要别人不要乱砍,很多树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

    微信截图_20230814160609.png

    姜永清正在分拣种子凋落物。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江福春以前也经常在山上跑来跑去,到钱江源站辅助科研工作后,才意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以前做农民不管这些的。”他说,“现在树木和一些植物,我们都很珍惜,看到蛇都要人别去踩、别去打。”

    由于长年累月都在山上,他们并不觉得爬山辛苦,不过这对年轻人来说却有难度,姜永清也提到了年轻人不爱好这一行的担忧。

    什么样的人能接过他们的“接力棒”?

    “要爱好,有责任心。”他们这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从仅存3棵到“子孙满堂”,浙江这样守护植物活化石
    四川卧龙发现植物新种,命名为卧龙卷瓣兰
    全球濒危鸟类海南鳽现身百色澄碧河自然保护区
    钱江源首次拍到一大两小“三熊同框”画面,专家推测“当地存在一个黑熊种群”
    00:21
    这是一只让很多人牵挂的老虎 守护野兽之王不止在今天
    相关专题
    【专题】全国生态日:绿水青山带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