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4
wyjll
小潮号:2230892082
0
关注
20
粉丝
18
获赞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剧场导演
女生
IP属地:浙江杭州
+
关注
13
作品
报料
14
动态
2025-06-18
《艺术学院1994》和《酱园弄》同时6.21上线,这真是挺刺激的事情[偷笑] 一部是动画艺术片,一部是明星大制作,除了都是院线电影,有什么可比性? 没有,但似乎也有。如果说陈可辛导演这次在一个悬疑类型和女性觉醒主题上左右奔波,摁下葫芦浮起瓢颇似狼狈,那么刘健导演就四两拨千斤一般,把90年代这个整个现下时代的开端新风,吹拂到2025年我们每人面前。虽然觉得才过去,但和00后学生们提起90年代的繁花,已经跟翻山越海一样遥远。且不说刘健导演动用的那些时代符号,麦当劳摇滚乐出国潮等等,这个,资金雄厚的《酱园弄》也许能做得更好。就单说女性人物塑造:1994年的女大学生受改开之风激荡,开始主动出击成就自己。变动时代中人如浮尘,有上升有坠落有斜抛,女孩有不管不顾迎头出击的高红,也有压抑深情稳健迂回求取的郝丽丽。刘健允许她们进步,也允许她们落后,放弃爱情,这才是真正开放的90时代!年轻人的犹疑不决里,时代真实的质感才扑面而来。女性主义如果只用来表现女性喊喊口号的“进步”,那就只能是时尚单品,是医美后的“馒化”。女性主义,是让女性如自己所是,不被大概念胁迫,不管这概念是爱情还是物质,是幻想还是现实,但就是人当时当刻的决断啊! 90年代不能太唯美,蹦迪、酒吧找老外滥交、偷窥,打架,混黑社会,性幻想,争风吃醋,带色聊天,混杂着部分人考研,出国,工作机会的野心和心机;社会上南下的诱惑,种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所谓繁花时代就都高歌猛进了?没有!怯懦的照样怯懦,黑暗处迷茫的一样迷茫。迷茫里人是平等的,如痛苦里一样。人的迷茫中,你的90年代,才是00后的“90年代”,你的青春期,才可能也是10后的青春期。1994年的艺术学院里,年轻人和2025年的美院生一样锐利年轻,但还可能更迷惘,因为没有AI问答案哈哈[坏笑]那就只能互相问,互相支持,也互相伤害⋯⋯影片如实回应时代,刘健荷尔蒙没过剩也没不足,不拔高,不贬低,有自黑,有嘻笑,青春肉体的丰沛元气裹挟观众直抵生命的脉冲。 90年代大学生面对着茫茫未知,要在时空无序中自己开辟出一方天地,仿佛奥德修斯面对爱琴海上的千山万水,归途未卜,因此人与人互相倚靠;00大学生干净、整齐、规律、太平,但有家境和投入的差异,有个体的的心理问题制造凹凸沟壑。我的学生现场问导演,他们能从这电影里得到什么?他们说喜欢一股温厚善意始终贯通着影片。这就是得到吧,出发或是回溯,或可凭攻略做到,但出发和回望抵达的深远就得另说。它连着爱的能力,它是人的胆。如何呢?又能怎✌️ #《艺术学院1994》# 推荐观影[抱拳]
短图文
2025-05-05
陪10岁男孩在大屏幕上看了《幽灵公主》,回来他在小报作业上写“最伟大的女性”写了黑帽大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带领大家活下去。 这次看《幽灵公主》觉得又看出了点新东西,以前觉得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讲人和自然,这次觉得这个故事甚至不(主要)是讲人和自然,环保只是套在日本“万物有灵”精神外面的一层壳而已。这个故事本质是说的是个人在命运的洪流面前有多无力,以及要如何做出抉择的故事。阿希达卡有点像我最近最爱的小说《天之下》里的主人公李景风,有勇气有爱,人也救,动物也救,但这个行为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不知道,分不清对错。也不去想,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说着想要让“人类和森林共存”,但结果人类和人类共存都做不到,精神上其实是个迷茫的失败者。倒是黑帽大人,不在乎对错,只要让那些被抛弃和被损害的人找到一个家园,活下去就行,为此大炼铁毒害了下游农民,杀死了山神和动物,得罪了贵族和大名都在所不惜,只是为了“活下去”。当然《幽灵公主》在日本上院线的时候的宣传语就是“活下去”。
短图文
2025-04-24
#作为一个非北京人的观影体验 观影前的预期是想窥视一下北京普通人的生活,看一看没有爹味的北京style。能看出导演试图用荒诞抵御虚无的努力,但过多琐碎的段子使得我这个异乡人只能感到抽离,其中的元素感,让我像是看到北京元素的《好东西》。我想看到北京的故事,但看到的却是零落分布的环境、人物与语词。或许导演试图用零散的结构唤醒观众的感知力?但我只想说,等待戈多也需要真实与意义。 但影片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时代特征,像是看到了跳海酒吧里梗点频出的年轻人。用一个壳子掩盖了虚弱与怯懦,穷但又不至于饿死,对生活不满但又不至于迫切行动。 不否认有特点,但能讲好故事、立住人物才是好的电影吧
短图文
2025-03-30
“我素来爱好戏剧,如今却极少去剧院。我对这种转变也感到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是我变了,还是戏剧变了?我不再爱戏剧了,还是用情过深?”1965年5月罗兰·巴特在Esprit上认真发问。感谢他替我说出我的话,就算热闹的某镇戏剧节,我也不再起意抢票。这一周连看几部NTL(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戏剧电影),《初步举证》Prema Facie、《麦克白》Macbeth,《致英格兰》Dear England和《奈伊》Nye,有对女性遭遇性侵犯深层心里的剖析,有对英国当代足够文化与国民性和社会政治的透视,也有对英国国民医疗制度设立者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回顾,当然它们也统统会指向那个丰沃的莎士比亚肥土。我享受着既不用抢票,也不必赶高铁的戏剧生活。不,是一种理想的“成年生活”:了解我们的道德观,学习着探讨恐惧、回避、欲望、代价,以便进一步学会既不抗拒也不虚张。戏剧生活给予人的,是哪怕在生命露出消极面之时刻,仍迎来鲜活感的那种体验。
短图文
1
2025-01-19
《走走停停》 失败的选角 选角失败,导致叙事不够成立。男女主角竟毫无亲近感可言。可惜了!广阔的现实主义不是暂借的权宜赛道,最不好糊弄的就是庶民生活里的一息一叹。可惜这剧作了!大概率是编导和明星互相借力的赛道合谋。
短图文
1
2025-01-02
刚看完《小小的我》,真为杨荔钠高兴!在这样人人觉得院线电影难为的时期,她还是拍出真实可信不让观众担惊受怕地接受温暖的电影。有幸做过她电影《妈妈!》的顾问,帮她张罗调研工作。见识过她对前期调研的那种锱铢必较的认真。为了一个次要人物的职业,她会真约上专家见面访问个一周。只为了心里有底,只为了夯实虚构光影中人物生存的底盘结构。到了真创作时,人物就能够自己活着了,导演要做的只是跟伟大的画家一样,“从画布里唤出人来”。下面这首诗是她的团队在成都调研时遇到的脑瘫诗人龚苏所写,也用在片中,成为刘春和的诗。刘春和身上有许多这样残缺又性感的生命,他们的残缺,就是他们的性感。女儿说喜欢《小小的我》,因为它含登量为零[偷笑]
短图文
1
1
2024-12-28
已刊发
周处破地狱
长文章
2024-12-03
《敌》是我看过的当代老年境况描写里第一名的电影,获今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近远超《完美的日子》,远也比《Amour》更有人之将死的轻盈通透。虽然大家都对现实&梦境/图像&文本切换穿插那套熟稔于心,但不代表它们就此失效。很多事情都只是基本几步的技术操作,但是吉田大公这位技术员(导演)端得是技艺高超,把一位法文权威教授退休十来年后的鳏居生活拍得极有情感强度。老来我们能怎样求得一份体面?怎样在时间对肉体的绝情磨砺下辗转接住那些失去失落,不掩饰残存情欲的拷打,不对顽固的死亡意识闪烁其词,再像从半昏睡状态中醒来和医生说“我还没完全失去人文关怀”的晚年康德一样,用仅有的自由意志,confess自己。就这样人文又坦白,但又全然从人物自身出发,不疾不徐讲完一个当代老人的故事,就连他遗落枕上的口涎,自撸的内裤,也都能转为恰切的隐喻。衰老的生活瓦解了精致和自洽后,再怎么自处?等待死亡中,我们怎么“做个废物”?拿什么填充那些具体的最后时光?这种电影真是对人(这真的是不论男女的)的照护(care),是生日的最佳观影片。
短图文
1
2024-11-19
《好东西》好看吗?好看的。台词梗很多,而且是小红书豆瓣梗,不是抖音春晚梗。我只是想起有一段关于“好戏剧”和“坏戏剧”的论说,说“坏戏剧,即我们常说的「戏剧」,是大众的后裔,有成型的大量的角色,有自然的差别,有重复,有虚构的事件。人们从这样的戏剧中走出来时,性情得到了关照和展现,获得了廉价的救赎。坏戏剧是一些确定身份的集合,它会再生产出既定观念,对应了一些与之相伴生的下流看法。”这是巴迪欧说的,他说“我们难以摧毁这种坏戏剧,但它不会湮没真正的戏剧。”我不是说《好东西》是烂片,事实上它是好院线片,如果和今年的院线相比更是,但是,它依然是只给予大众既定观念的“坏戏剧”。
晚潮
短图文
1
1
2024-10-29
春天就是春天,气息就是气息,灵魂就是灵魂,人就是人 ——关于《还有明天》 这一晚过得太快 屋顶上的千条床单 带着整座城市扬帆启航 我将会迷路 如果你告诉我 今晚你将不在 还有明天 …… 整个观影过程中,被深情、躁动、狂烈的歌声搅动,什么?男人唱的?不,它明明只是一股子能量出而为音律,它没有性别身份,它是无器官的身体里按捺不住的欲望。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气息,它是一个在家庭、子女、丈夫、老人总总规定任务下辗转往复然而总是藏不住会冒出自己生命内在新鲜气息的女人。表现女性抗争的电影不少,表现家庭暴力的主题也不新,但是《还有明天》却依然拥有迷人的魔力。长久重复的劳作没有磨损她的盎然生机,她还是忍不住会抢白男人的话,就像屋顶晾晒的旧床单,只要有风你就见到它一样飞扬地像条花裙。感人的时刻有很多,最动人当然是剧情的关键设定,以为奔赴情爱,却奔赴了更硬核的,奔赴了明天。女人们为了明天擦去口红的,神情坚毅地就像男人们为了明天投笔从戎。导演对设定身份为“女性”而承受的苦难情境的描写,不同俗流。她没有去铺陈场面,去用苦带动一种观赏性——不管这种观赏性有多微弱,都不幸会被一种变形的审美力量导入隐没在感官堆砌的路上的。她关注的是人在苦难境遇里的反应和行动,这才迎来这部电影从俗常话题里绽出的可能。春天就是春天,气息就是气息,灵魂就是灵魂,人就是人,我们都还有明天。 #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
晚潮
短图文
1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