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年轻人,为何爱上“窝囊旅游”?

    2025-08-05 10:56 浙江宁波

    当“特种兵旅游”让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武汉、杭州、重庆、西安、成都等一众大城市走红时,一股被称为“窝囊旅游”的风潮,也再次让安吉、淳安等小县城成为关注的焦点。

    主导这股风潮的,还是年轻人。和“特种兵旅游”主打的到此一游不同,“窝囊旅游”则主打一个轻松自在: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走、能不出汗就不出汗。

    年轻人,为何爱上了“窝囊旅游”?

    “谁说此生必驾318?谁说人的一生要必去50个旅游目的地?谁说青春一定要去体验10个极限运动?”社交媒介中,年轻人们经常被这样的发问所打动,久而久之,他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去这些地方,就是“遗憾而窝囊的人生”,那么我的人生就索性“窝囊一回”,又能如何?

    这便是“窝囊旅游”一词的最初情感起源。

    00后的周鹏说,参加工作后,就没有了读书时的寒暑假,出去旅游只能趁节假日,“时间短,平时工作又很辛苦,轻松舒服的旅游对自己更有吸引力。”

    持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目的十分明确:旅游不冒险、不硬来、不强撑,为了风景,不必拼命,怎么舒服怎么来。

    事实上,作为新兴出现的词汇,“窝囊旅游”起初由“窝囊旅游三件套”的“爬山、漂流、蹦极”而得名:坐扶梯“无痛爬山”,漂流时直接躺平顺流而下,连蹦极也追求“慢节奏、不尖叫”。

    从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观光扶梯到浙江安吉20米高的“窝囊版蹦极”,再到水深不足1米的人体漂流,这类被戏称“窝囊旅游”的项目正横扫全国:躺平漂流水深仅80厘米,电动竹筏配充电口,缆车夜市直达山顶烧烤摊……

    图为旅游APP截图,窝囊旅游成为热搜词。

    这波风潮让一些主打窝囊口号的景区名利双收。去哪儿旅行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能够“窝囊旅游”的景区,门票热度增幅明显,有景区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涨了17倍。安吉的“窝囊版”漂流,一天就卖出近40万元的门票。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窝囊旅游”相关项目订单量同比增长200%。专家预测,未来景区会推出更多细分产品,比如“亲子窝囊游”“老年窝囊游”,甚至“宠物窝囊游”。

    不得不说,“窝囊旅游”给了当下年轻人很好的情绪价值。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这个刚需市场正在被壮大。以“窝囊漂流”为例,有68%参与者表示,躺着随波逐流能瞬间缓解职场焦虑,比冥想更有效。

    “窝囊旅游”看似窝囊,却给了旅游者真正的快乐。

    一是把“敢”和“不敢”的都请进来玩。景区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好玩的设施。过去一些蹦极之类的极限项目把“胆小者”拒之门外,如今景区把蹦极加缓降、漂流减激流、登山装扶梯,降低了游客参与的门槛,把“敢”和“不敢”的旅游,变成有趣的经历。

    二是把“到此一游”变成“到此一住”。旅游的本质是体验,重在慢节奏,“窝囊项目”体现了景区能敏锐地捕捉和满足游客的细微需求,迎合了公众的个性化诉求。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55.3%的年轻人首选“沉浸式慢游”,他们更愿为“舒服的体验”买单,而非“虚幻的勇敢”。来的人多了,吃喝住行全跟着动,城市的服务业也就愈发活跃。

    三是让“情绪价值”散发“更广魅力”。打开抖音,输入“窝囊旅游”,上万条视频被推荐,其中八成点赞量均过万,这一现象甚至引起新华社、浙江卫视、长江日报等一众官媒的关注。大众认同背后,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回归,过去的旅游产品,总在拼命安排尽可能全的游玩项目,仿佛不让人累到虚脱就对不起票价,但“窝囊旅游”的崛起,让强调慢节奏、深体验、在地化、非功利性的新型旅游方式,渐渐成为了新主流。

    图为玩溪水成为年轻人旅游的一大窝囊方式。

    会玩的年轻人,将“窝囊旅游”促成了一场新的爆红经济。业内人士指出,过去旅游产品单一,大家看完就走,现在“悦己”“放松”成了关键词。年轻人甚至将其设计成一条性价比十足的“窝囊旅游线路”:早上去“无痛爬山”,中午打卡窝囊漂流,下午在咖啡馆修图发圈,晚上看场脱口秀。

    这促使城市管理者在文旅推介上必须开发新的本领,只有同质化被打破,游客各取所需,城市才能留下更多回头客。

    看似“慵懒”的城市,正是慢生活的极致体现,它让城市从“高冷”变得“好相处”,让年轻人多了一份亲切感。这种“好相处”的印象一旦形成,城市就从“到此一游”变成“下次还来”。 

    图为年轻人向往的轻松旅游。(资料图片)

    和以往靠宣传片、大标语推广城市形象,现在则更在乎年轻人的“真实体验”。他们拍的照片、发的吐槽,往往更贴近日常,这种“直白”传播反而让人放心:城市不装,我也不用装,体验感就更真实。“窝囊旅游”的项目往往场景新鲜、反差大,拍出来自带话题,景区和城市不用砸大钱就能让景点持续上热搜。流量来了,人肯住下来,消费链条就长了。

    从“特种兵打卡”到“没苦硬吃”的自嘲,当代年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改进旅游业,让旅游回归“放松本质”。可以预见,当“窝囊旅游”、年轻人、城市文旅这三股风一吹,城市的文旅生意开始从“锤子买卖”变成“细水长流”的生意,靠舒服攒人缘。而当这份人缘攒够了,城市自然就有了长久的吸引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