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部南京抗战题材的影片,原先对《南京照相馆》这部片的新意没抱太多的希望。后来看到微信推文上说,这部片与以往正面宏大叙事的影片有所不同,是从一个普通而又新奇的视角切入的,就猛然来了兴趣,想看看到底是怎么一滴水中见太阳的。
照片均摄于影院银幕
《南京照相馆》将时间定格在1937年12月左右,围绕南京市内吉祥照相馆的几个人物徐徐展开。那段日子堪称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六周,日军所到之地,尽是屠戮、烧杀、淫掠的悲惨景象。该片中吉祥照相馆的地下室,是未被日军发现的唯一安全屋,起初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以及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骁饰)一家,只是想在大屠杀中保命,多延喘一天是一天,所以就内心很不情愿的帮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冲洗照片。然而随着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一串串被洗出,挂在暗房里的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阿昌和老金为之愤怒,为之惊醒了,决定将这些照片的底片偷偷藏起来,想方设法偷带出敌占区。
影片的基本故事骨架完全来源于真实的历史史料。吉祥照相馆的原型实为南京的华东照相馆。导演极具匠心地将真实历史中罗瑾、吴旋两位青年冒死保存日军罪证的事迹,进行艺术重构,集中到主角邮差阿昌身上。电影里被流弹击中的木质招牌,取材自南京一家照相馆的真实损毁情况。阿昌踩着板凳悬挂冲印照片的镜头,与史料记载的在日军刺刀下被迫冲洗“纪念照片”的中国学徒如出一辙。
历史上罗瑾将偷偷加洗的16张暴行照片藏在厕所墙洞内,而影片将其改编为透着强烈臭气的“人间地狱”发生的一切,使得戏剧的冲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集中。当敌人搜索臭味来源,撬开地板时,阿昌颤抖的手指与地板缝隙透出的血色光影形成强烈对比,紧张与危险的氛围瞬间拉满格,观众的心随之揪得紧紧的。
江边的尸体堆积如山,日军在中山码头的集体屠杀,这些都能在“京字一号证据”相册中找到对应原型。导演刻意还原老照片质感,相纸边缘的齿孔和泛黄的药水渍,与南京史料陈列馆里展出的原件细节完全吻合。当片尾法庭现场中出现那本用南京土布装订的相册时,特写镜头里相册封面图案,正是当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程瑞芳女士在日记中描述过的情节。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让观众穿越时空,从另一个角度亲眼目睹那段惨痛的历史。
影片在人物叙述上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常见巢臼,努力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阿昌一开始也是懦弱无奈的,在日军枪杆之下被迫为他们冲洗照片。直到某天,显影液里浮出魔鬼的真容:刺刀挑起的婴儿襁褓、堆成小山的头颅、长江边扫射平民的机枪……这些被日军盖上“不许可”印章的屠杀罪证,意外暴露在暗房的红光下。他突然间清醒了,除了延口残喘,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看到阿昌颤抖的手攥紧底片时,坐在旁边的一位女士拿出了手帕擦拭眼角。最后阿昌在与伊藤殊死拼搏中,他点起的熊熊烈火映红了暗房,也照亮了天空。虽然他倒在了敌人面前,但这一刻完成了从胆小怕事到大义凛然的最后跳跃。
照相馆老板老金这个角色,显得沉稳而有主见,他带着全家四口藏在“地窑”中,靠阿昌拿来的一点食品度日,他在几个关键节点上有思想有谋略,某种程度上是他帮助阿昌度过惊险的“生死劫”。我最感动的有二幕,一是拍完全体人员的全家福照后,为了让女儿见见祖国河山之壮美,大吼一声:“把幕布拉出来!看看咱中国!”他用力拉开照相馆的背景墙,北京故宫、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等一幅幅山河画卷在炼狱中展开,一时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最后一幕是,老金和林毓秀拿着掉包了的通行证通过了敌人的岗站,突然林毓秀提着的大包出了意外,里面被老金喂过安眠药的婴儿一声啼哭,重新引来杀机,老金挺身而出掩护林毓秀逃离了日占区。老金坚韧、智慧以及对家国的热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对女主角的塑造也很细腻。高叶饰演的林毓秀是一个怀揣演员梦想的普通女性,集中了多位金陵女大幸存者的经历。她先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帮助受伤的抗战班长隐藏在照相馆内,之后对翻译官王广海冷静分析了民族大义。最后,在老金掩护下,冒死冲出封锁线,将日军暴行记录藏在衣服夹层带出南京。高叶饰演的林毓秀形象,完全不同于《狂飙》中的“大嫂”形象,角色反差很大,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勇敢和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演技派演员的实力。
影片将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这个汉奸也作了立体的刻划。他面对日军暴行时是一种两边摇摆的投机心理,影片开头他对伊藤的命令言听计从,直到目睹日军在江边大规模的杀人场面,被杀的人群中就有他的妻女。那场戏里,导演用长镜头跟拍他穿过密密麻麻的尸堆,最终停在血染的江水边,王广海心如刀割。 最后,隐藏的班长为保护照相馆内的全部人员,伺机扑杀了新来的全能摄影师时,他选择了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挣扎与觉醒。
对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重点刻画了他的虚伪和狡诈。最初他找到阿昌帮助冲洗照片时,他对阿昌说:我们是朋友,当时阿昌不吭声。印象很深刻的是,原以为他同意给阿昌的两个通行证,能让两条人命逃出生天。没成想,伊藤表面上的“仁、义、礼、智、信”,背地里却是充满了残暴和欺诈。他给的通行证,就是被截拦堵杀的“催命符”。照相馆七人抽签决定哪两个人逃离,结果老金的妻女“幸运”中签。凭通行证过关时,立马就倒在血泊中,死之前还要遭受凌辱!
电影的空间叙事充满隐喻。照相馆暗房的红色安全灯,在影片中成为希望的象征,历史上南京沦陷期间,许多重要情报确实是在这样的暗房里传递。有个场景印象很深,阿昌在红灯下冲洗照片时,窗外突然传来爆炸声,震得药水泛起涟漪,红光在水面摇曳如火焰。这个镜头与南京档案馆收藏的资料惊人地相似。它不仅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更象征着在黑暗中,普通民众的微光依然存在,从来未曾熄灭。
相比于以前的《南京南京》、《南京1937》、《血色南京》等影片,《南京照相馆》在表现手法和艺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们或者采用黑白片的方式,赋予影片历史感和沉重感,通过全景与特写的直接切换,放大影片情绪,强化视觉冲击,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或者不时穿插资料片和史实照片,从多个角度展现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更侧重于宏观叙事。而《南京照相馆》则巧妙地通过照片这一特殊媒介展开叙事,对日军暴行的呈现上相对克制,而对日军“掠夺城墙砖建塔”等情节,则从心理上深入挖掘,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暴力展示,进入了心理的更深层次。
如果说影片的缺憾之处,我觉得阿昌从一个邮差,一夜之间能变为经受伊藤现场考验的冲印专业人员,时间上未免太仓促了,其实还是让他“本色”地作为照相馆学徒更可信。还有,两次更换通行证的照片和印章痕迹也很难乱真。好在大格局真实感和历史感很强,这些小细节也瑕不掩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号男主角,由名声并不特别卓著的青年演员刘昊然担纲,较之于以前他参演的《琅琊榜》、《唐探2》、《唐探3》中的配角,使普通民众散发的人性微光更自然真实可信,没有先入为主的老角色代入感。
走出影院时,江南沿海“竹节草”台风外围的狂风暴雨正气势汹汹扑面而来,伞骨柄在手里被一股强大的外力推着,像要随时散架。路边的悬铃木和樟树被吹得弓起腰,叶片打着旋儿往地上砸,恍惚间又联想起电影里的景象。在那个血腥的年代,南京城的梧桐秋叶被炮火震得簌簌坠落,混着硝烟与血腥气,在街角堆积成丘。风穿过街道留下的水洼,像极了显影液晃动的波纹,思绪闪回到片中那一方昏红的暗房,看历史在相纸上显现出的是难以忘却的影像。
钱江湾
省级金融机构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