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盛,管制运行部塔台管制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在民航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塔台管制员肩负着守护跑道安全的核心职责。跑道侵入作为威胁航空安全的重大风险源,其防控效能直接检验着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成效。纵观典型案例:虹桥机场"10·11"事件暴露目视监控的局限性,晋江机场"3·19"事件揭示协调机制的脆弱性,成都双流机场"9·29"事件则展现了技术赋能的责任履行效能。这些案例印证了:跑道侵入防控的本质是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检验。唯有将责任要求转化为制度规范、技术支撑与治理能力的深度融合,方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防线。本文基于安全生产责任制框架,阐述了塔台管制领域跑道侵入防控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权责适配的责任体系:筑牢跑道安全人防屏障
(一)制度层面的责任划分
民航安全责任根基在法规制度。《安全生产法》确立的“三管三必须”原则,在民航具体化为“四位一体”责任体系。2024年民航局发布的《跑道侵入防控责任清单指南》首次系统、清晰地界定了塔台管制员在航空器滑行指令、车辆通行审批等9个关键环节的法定责任,根治了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虹桥“10·11”事件暴露了制度要求与执行脱节(如未执行跑道状态双重确认),凸显了确保制度穿透操作末梢的必要性。深圳宝安机场据此推出的“责任网格化管理系统”将安全职责细化至每班次、每席位、每操作动作,有效消除责任盲区。
(二)操作层面的责任传导
针对晋江机场"3·19"事件中,场务部门与塔台未落实《运输机场地面车辆和人员跑道侵入防范管理办法》规定的“作业前双确认”制度,导致车辆驾驶员误判管制指令。广州白云机场首创的“责任双清单”制度将规章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检查单制度,使责任传导准确率有效提升。岗位责任清单明确管制员必须执行的12项核心操作规范,风险管控清单则列出跑道安全10大关键控制点。
(三)文化层面的责任认同
浦东机场开展的“责任可视化”工程成效显著。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再现典型跑道侵入案例,使抽象责任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操作后果。某见习管制员在模拟训练中因未严格执行交叉检查程序导致“事故”后坦言:“系统将责任缺失的严重后果直观呈现,这种震撼教育远胜条文背诵。"该机制实施后,新入职管制员对安全责任的认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强化技术赋能的责任履行:打造智能防控技术体系
(一)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大兴机场A-SMGCS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集成的热成像模块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仍能保持对侵入目标的持续追踪,2023年冬季大雾天气中成功预警5次潜在侵入风险。相较晋江机场事件时依赖传统目视监控的局限性,技术升级使责任履行效能产生质变。
(二)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成都双流机场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系统实现指令复诵自动校验,人为差错率得到有效控制;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场面的实时扫描,使管制员监控效能提升8倍。2022年该系统准确识别并预警西消防车辆侵入跑道事件,验证了技术手段对责任履行的支撑作用。反观虹桥事件中,若配备智能指令校验系统,即可避免管制员未发现机组复诵错误的关键失误。
(三)数据协同平台构建
厦门“数字塔台”系统实现航行数据全域联通,当出现侵入风险时自动触发应急处置流程。2023年7月跑道侵入事件中,系统在13秒内完成责任追溯和预案启动。这种技术赋能使《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的协同责任真正落地。晋江机场事件暴露的信息孤岛问题,在此类系统中得到根本解决。
(四)技术缺陷的治理创新
当前主流的技防系统仍存在技术瓶颈:电子进程单(EFS)在跨系统数据交互时可能产生延迟;场面监视雷达存在盲区,无法完全覆盖滑行道交叉区域;停止排灯系统依赖电力供应,在极端天气下存在失效风险;语音识别系统在无线电通信质量不佳时可能误读指令内容;计算机视觉技术(CV)在雨雾天气下存在目标识别误差,可能触发虚警或漏警;A-SMGCS系统灯光控制延迟,导致航空器滑行路线指引偏差等等。以A-SMGCS系统延迟问题举例,南京禄口机场组建“技术责任专班”。通过优化算法架构,将系统响应时间压缩至2秒内,灯光控制精度提高至99.7%,使系统可用性从89%提升至99.5%。这种技术攻坚团队模式,为技术创新的智慧民航增添了助燃剂。
三、创新机制驱动的责任闭环: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五)考核监督机制革新
民航华东局“区块链责任台账”具有制度创新价值。系统自动记录各岗位责任履行数据,对浦东机场某管制单位发出“责任缺陷清单”。这种数字化监督使《安全生产法》的考核要求转化为可量化指标。虹桥事件后,同类系统在华东地区推广,使责任追溯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六)培训认证机制突破
首都机场“责任能力认证中心”开创能力管理新模式。管制员需通过四维能力评估(规章掌握、技术运用、应急处置、协同配合)方可获取跑道安全指挥资质。2024年资质复审中,部分管制员因模拟处置不合格暂缓认证,彰显了责任准入机制的刚性约束。晋江机场事件后,该中心新增"界面责任情景模拟"考核模块,重点强化跨部门的协同能力。
(七)人防与技防的创新协同、深度融合
1.智能增强决策:成都天府机场测试的"数字孪生指挥平台",可同步呈现物理运行与数字模拟双场景,使管制员决策验证时间缩短58%; 2. 自适应防护体系:广州白云机场研发的“风险感知网络”,能根据运行状态动态调整监控策略,在高峰时段自动强化交叉区域监测;3.特情处置中形成人机分工新范式:系统负责数据整合与风险预测,管制员专注态势评估与决策判断。
四、突破责任制落实难点: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八)破解协调机制梗阻
郑州机场“三会三查”机制具有推广价值。通过建立月度协调会商、季度责任审计、年度风险评估的立体化机制,多次消除界面责任盲区,协调效率显著提升。该实践印证了《民用航空法》中协同责任的可实现路径。虹桥事件后,全国机场推广该机制,界面责任事故大大下降。
(九)技术与管理融合
南京禄口机场技术责任专班的工作模式正在产生辐射效应。其构建的“技术缺陷清单”管理机制。组建由管制员、工程师、厂商代表构成的攻关团队,建立“发现问题-分析归因-优化迭代“的闭环流程。成功解决A-SMGCS系统灯光延迟、场面监视系统目标丢失等技术缺陷,系统可靠性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十)构建数字治理新范式
成都双流机场事件的成功处置表明,正在试点的“数字责任孪生系统”展现巨大潜力。系统在测试中成功预警潜在责任疏漏,较人工发现提前20-30分钟。该技术突破为落实《"十四五"智慧民航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当技术告警触发后,管制员短时间内完成指令修正、启动应急程序、完成协同处置,这正是责任体系、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协同作用的生动体现,印证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的显著成效。反观虹桥、晋江事件,其症结在于责任体系存在“四重断裂”:制度责任与岗位责任断裂、技术责任与人为责任断裂、界面责任与整体责任断裂、追溯责任与预防责任断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需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绝对安全”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的:“要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方向,持续推进责任制度现代化、技术赋能体系化、治理能力专业化,方能将跑道安全防线锻造得更加坚固可靠,为民航强国建设筑牢基石,方能以更高水平安全护航交通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民航力量。
策划丨安全管理部、党委办公室
文字丨王伟盛
图片编辑丨王迪龙
审核丨王文龙
宁波空管
中国民用航空宁波空中交通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