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研学进行时:浙科大青年与新坝童心共筑夏日文化长卷

    2025-07-25 08:13 浙江杭州

    蝉鸣续响,热浪未减,浙江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新坝π青年,潮涌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身影,一直活跃在萧山区义桥镇新坝村的田埂与巷陌间。带着7月14日-18日新坝小“候鸟”暑期研学营第一期播撒下的文化火种,他们以笔为锄、以纸为媒,在乡土的沃土上继续深耕,让知识的藤蔓向着更丰茂的方向生长。在7月21日-25日第二期的研学课堂里,新坝村的孩子们在大学生老师的陪伴下,解锁了与世界对话的更多维度:“随笔创作”课上,稚嫩的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把稻田的风、蝉鸣的韵写成带着墨香的乡土日记;“食物绘画”时,孩子们举起画笔细描爱吃的美食;“折纸”工坊中,一张张彩纸在指尖翻飞成小船、飞鸟,载着对家乡的想象驶向远方;而当脚步踏上牌坊下的青石板,斑驳的纹路间便流淌出古村故事,让历史的回响在孩子心中轻轻震荡。

    小视角看新坝 共绘家乡多彩画卷

    7月21日, “小视角看新坝”随笔练习课在新坝村道德讲堂开课。实践团大学生小老师走进课堂,带领小学生们通过细腻观察和生动笔触,挖掘家乡新坝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点滴,激发孩子们对故乡的热爱与自豪。

    引导发现,传递情怀

    课程主持杨斯宇小老师表示:“孩子们对新坝的熟悉远超想象,但他们往往缺乏表达的切入点。我们通过‘一棵老树’‘街角的早餐铺’这样的小场景,帮他们找到情感的落脚点。”她提到,一名学生以“奶奶的菜篮子”为线索,串联起新坝菜市场的变迁,让她印象深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既锻炼了观察力,也让乡土教育更接地气。”

    笔下故乡,心中有光

    渔浦小学四年级学生倪梓馨兴奋地分享:“我写了家门口的石板路,以前觉得它破旧,现在发现每一块石头都像在讲故事!”大姐姐周倪杰则聚焦镇上的老茶馆:“爷爷常带我去喝茶,老板总记得他的口味,这就是新坝的温暖。”孩子们的作品充满童真却视角独特,将新坝的风土人情化作文字跃然纸上。

    此次活动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创意写作的新思路,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两代人在交流中共同守护着家乡记忆。

    晨光里的游戏欢歌

    7月22日,是实践团的小老师带着孩子们玩围圈游戏活动的日子。“丢手绢”的彩帕牵动着孩子们欢快奔跑的身影,童谣与笑声在新坝文化礼堂回荡;“一二三木头人”的口令让奔跑骤然定格,一个眨眼引发满堂哄笑;“老鹰抓小鸡”的攻防最是热闹,老师化身“母鸡”护着身后一串“小鸡”,躲闪腾挪间,洒入礼堂的阳光被踩成满地碎金。

    “这些游戏里藏着最本真的互动,”课程主持小老师陈凯航说,“研学不只是教知识,更是用陪伴让乡土情在欢笑里扎根。”

    “我跑得满头大汗,但是好开心呀,希望明天还能玩这样的游戏,他们讲的故事也好好听!”渔浦小学四年级学生王萧鹏抹着汗珠笑言,“希望每天都有这样的课!”

    画笔下的“烟火气”:一次食物绘画课

    7月23日开展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食物绘画课。大学生们带领村里的小朋友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中的“烟火气”,在线条与色彩的交织中领略绘画创作的魅力。

    在老师讲解绘画技巧、分发材料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认真地紧握画笔,勾勒出稚嫩的轮廓,大学生们在一旁手把手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心中的美食呈现纸上。

    渔浦小学三年级的倪晨芝画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我妈妈煮的牛肉面最好吃了!”倪晨芝小朋友说,通过这次绘画课,她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顿美食。两小时后,每个孩子手上都捧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黄绿渐变的芒果、鲜红多汁的西瓜、歪歪扭扭的糖葫芦……直到离开时小朋友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他们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的作品,像是抓住了一份沉甸甸的快乐。

    “这次食物绘画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体会到食物所承载的情感,”课程主持小老师施梦颖表示,“这门课也拉近了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更好明白他们的奇思妙想。”

    一纸万象 跟着折出小世界

    7月24日, 以“一纸万象 跟着折出小世界”为主题的折纸实践课上,老师们带领着小朋友用一张纸折出动物、植物或者小玩具,让小朋友们在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创造的魅力。

    纸折万物,创想无限

    课程主持小老师石雨佳说:“小朋友们对折纸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借这节折纸课,她给同学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折纸的定义,以及折纸的历史和意义。在后期的折纸实践中,她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折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她表示,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十分好学,遇到不会折的步骤也会立即询问。大家都十分有耐心,即使一时折不起也并不气馁,而是努力思考。这样的动手实践课,不仅提升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更让小朋友们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

    动手创想,纸韵生趣

    渔浦小学二年级学生谭漪楠举着自己折的千纸鹤雀跃地说:“这是我自己折的千纸鹤,你看它翅膀还会动呢!一开始折的时候我感觉好难啊,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还好我们的老师都很耐心,最后我还是学会啦!我很早就想要一只自己的千纸鹤了,今天终于愿望成真啦!”

    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也点亮了小朋友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孩子们的折纸作品也许并没有那么完美,但一张张彩纸上承载的是小朋友们的巧思和想象,一道道折痕处记录的是小朋友们宝贵的童年和收获的快乐。

    探寻节孝坊 感悟乡土文化底蕴

    7月25日,实践团大学生小老师带着小学生们来到了村内的节孝承恩坊,将室内学习和室外考察相结合,了解这座古牌坊的历史故事与建筑艺术。在实地参观、细致观察之后,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画笔画下自己眼中的古牌坊,感受家乡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实地探访,触摸历史

    课堂主持小老师敬志男介绍:“节孝承恩坊是萧山保存最完好的牌坊,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每一处雕刻、每一块石碑都藏着故事。”在现场,师生们近距离观察牌坊的构造,8.3米面阔与9米高度的体量让人直观感受到它的庄重。大家仔细辨认着坊上的文字:下枋“奉旨旌表已故儒士倪润妻金氏”的刻字,记录着它作为“贞节牌坊”的由来;小老师黄莹莹还引导大家留意浮雕、透雕等精湛工艺,感受清代早期建筑艺术的细腻与考究。

    驻足沉思,心生敬意

    学生们在参观后纷纷分享感受。义桥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周倪杰说:“以前路过只知道它是一个古老的建筑,今天才发现上面的雕刻那么美丽,每一笔都像在讲过去的故事!”另一名三年级学生郭书朋则表示:“‘节孝承恩’这四个字,让我想到了传统文化里对品德的重视,虽然时代不同,但这种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在牌坊下驻足,从建筑细节中读懂历史,在乡土遗产中体会文化传承。

    此次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近文物,不仅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更在实地考察中培养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乡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00 后的耐心引导与 10 后的奇思妙想持续碰撞,“大手拉小手” 的温暖在新坝村的夏日里不断延伸,化作更绵长的文化絮语。本周,浙江科技大学研学团带来的 “随笔创作”“食物绘画” 等课程已圆满落幕。在这些课程中,00 后大学生用专业与耐心,引导 10 后的孩子们在文字中描绘家乡,在画笔中勾勒美好,在折纸中放飞想象,在牌坊前聆听历史。非遗的根须在纸笔间悄悄蔓延,乡土的记忆在行走中愈发鲜活,为这个暑假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短暂的一周课程结束,但浙科大研学团的脚步并未停歇。接下来,他们还将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充满趣味的科普小课堂,让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也有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将继续陪伴新坝村的孩子们,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度过一个多彩而有意义的暑假。

    研学之路还在延伸,青春的力量正在汇聚。浙江科技大学“新坝π青年,潮涌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用实际行动为新坝村的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个盛夏,因这份接续的耕耘而沉淀出更深的底蕴,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化的花朵将在童心中持续绽放,晕染成一幅更加绚丽的关于传承与成长的生动画卷。


    文稿|杨斯宇 敬志男 石雨佳 章颖妮

    图片|陈凯航 李元超 陶希

    初审|叶恬烁

    终审|程永艳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