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晚亭的雨

2025-07-24 04:24 浙江杭州

文/周勇

前不久第二次到访爱晚亭,不巧迎来了一场雨。这雨来得酣畅,我和女儿未带雨伞,当时正在往上爬,我问女儿要不要拍一张照片。她说算了吧,你要不要拍。前面正好有一个中年男人在拍照,我也想来一张,雨就下起来了,下得猝不及防。好多人争着往亭子里躲。

爱晚亭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爱晚亭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亭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远观似凌空欲飞状;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岩石加工而成,内为丹漆花岗岩石圆立柱,由四根整条花岗岩石构建;亭中荷花纹饰彩绘藻井;四面“万”字格木窗棂;东、西两面亭棂外悬以红底鎏金横书“爱晚亭”额,系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


亭外雨潺潺,我不禁对这座亭子得名感兴趣起来。“爱晚亭”三字,取自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属秋日胜景,也很诗意。但最初它的名字叫“红叶亭”“爱枫亭”,据考证,今名“爱晚”是当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号秋帆)所改。毕沅当年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

这里要提一提罗典这个人。

罗典(1719--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第一,乾隆十六年殿试传胪(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官。后转御史,历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迁鸿胪寺卿,两主河南乡试,督四川学政。罗典主持学政,不纯评论诗文优劣,而主要在培育人材。

罗典每于试前召集诸生讲学,试毕复行规劝教诲。外出时,闻村塾读书声,即往视察,并予指教。性刚介廉洁,任工科给事中时,有部属冒领肥私,以银3000两贿典,典不纳,并痛加惩诫。

后以侍母回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聘为岳麓书院院长,历任27年。罗典学识渊博,才高气正,治学严谨,育才有方,深得学生喜爱。经过他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以陶澍、欧阳厚均等尤为出众。


罗氏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其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清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3年为期)学生为60名,罗氏掌教27年中,肄业人数3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其二,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修岳麓书院八景。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罗典逝世,终年九十岁。

罗典在任岳麓书院山长27年。其贡献犹殊。一个时代的学风丕变,乃至蔚为大观,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究其渊源,实出自罗典,这是地域性文教对文化大传统产生互动作用的典型实例。岳麓书院的辉煌,正在其对理学的发展,并确立起由典藉研究趋向“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清代道光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如江忠源、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等,皆出自岳麓书院。

由此可以说,爱晚亭与罗典的渊源,可以佐证其文韵悠长。爱晚亭的人文色彩颇为浓郁。它是岳麓书院的“后院”,亦与红色记忆紧密相连。

观其建筑细节,亭内西侧窗棂置木质匾额,直书阴刻17列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全词,笔走龙蛇,雄浑自如。东侧正面石柱直书阴刻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撰写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1913年到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并在这一带登山露宿。在长沙岳麓山下。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在这里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批热血青年,在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社会激烈碰撞之际,怀着一腔热血豪气,无所畏惧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爱晚亭更是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名亭。青年毛泽东在1913-1923这10年间周末多次涉足于此,其有时候也专门挑一场雨来时到访于此,哪怕雷电交加。须知,“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记连朝雨,菜根为饭草为鞋,要将历史重写。”周士钊这样描写毛泽东当年在此游学的情形。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旧地重游来到岳麓山,姜桂生在岳麓山下锄地,毛泽东问他:“饭吃得饱么?”姜桂生说,“吃得饱!”这位老人说,要好好种地,多产粮食,让大家都吃饱饭。

这时,离毛泽东首访爱晚亭,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


雨渐渐停歇,我们离开爱晚亭。亭前的曲涧鸣泉倒映着红枫与楼台,将泉水、亭子、天空收入同一画卷。浪漫的爱晚亭前,被见证的爱情数不胜数,但在历史时空回响不绝的,还是当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红色恋情。1920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相爱,两人经常结伴来此谈心,互诉衷肠。

爱晚亭的文蕴深幽,爱晚亭的红色记忆犹深,爱晚亭也是浪漫爱情的见证。爱晚亭的邂逅因为一场雨,使我们在其间盘桓驻留。这一场雨,也仿佛下在一个人的心上,激起一个悠远而又澎湃的浪花!

爱晚亭整体构造古朴典雅,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深远,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2)
潮客_xeu55h · 2025-07-24 11:08 · 浙江杭州回复
拜读你的佳作,传播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文笔精华。点赞👍👍👍👍👍👍
潮客_周勇 · 2025-07-24 16:21 · 浙江null回复
谢谢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