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夜话:一场穿越文化时空的心灵对话
吉安的夏夜总是来得迟缓。夕阳的余晖刚刚褪去,青石板上还残留着白日的温度。路灯次第亮起,在古城的巷弄间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夜晚,笔者陪同著名作家王剑冰与乡间书法家谭泽明,在一方砚台前,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时空的对话。
一、灯火可亲的悦云庐
转过几道曲折的巷子,远处一方明亮的窗棂格外醒目。那是谭泽明的书法工作室——悦云庐。未及门前,先闻墨香。推门而入的刹那,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门。室内陈设简朴,一张黄花梨案几上,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透,狼毫斜倚在青瓷笔山上,宣纸微微卷边,显然主人方才还在挥毫。
谭泽明于案前抬头,笔尖悬在半空,一滴墨将落未落。这位与古物相伴三十余载的书法家,见到突然造访的著名作家时,竟露出少年般的腼腆,慌忙搁下毛笔,手指上还沾着点点墨痕。灯光下,他的粗布衣衫与墙上的古旧字画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小品。
二、墨香里的《正气歌》
"好字!真正是高手在民间啊!"王剑冰的目光落在案头那幅《正气歌》上,声音里带着发现珍宝的惊喜。纸上的墨迹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起笔如老松破岩,收锋似惊鸿踏雪。最妙的是"天"字最后一捺,像极了黄山上垂落的云瀑,在收笔处又轻轻回锋,留下欲说还休的余韵。
三人相对而坐,话题从这幅字开始蔓延。王剑冰说起他的散文刻在周庄青石板上的故事,那些文字如何与古镇的晨昏共同呼吸;谭泽明则回忆起父亲执笔的背影——禾川中学的老校长总在黄昏写字,阳光穿过窗棂,将他的影子与墨迹一同拓印在石灰墙上。记忆中的墨香与眼前的墨香交织,在夏夜的空气中缓缓流淌。
三、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
夜色渐浓,话题却愈发清亮。当谭泽明念出"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的联语时,王剑冰抚掌而笑。这十个字,道出了两位艺术家的共同追求。谭泽明解释说,这是他从临摹古人法帖中悟出的道理——真正的艺术既要超脱世俗,又要饱含深情。
茶过三巡,谭泽明忽然起身,从黄花梨画筒里抽出一卷素宣。展开时纸声簌簌,似春蚕食叶。那是他新创的草书《赤壁赋》,线条如三峡之水奔涌而下,却在"哀吾生之须臾"处陡然凝滞,化作点点飞白,恰似江心碎月。"不跟风,有特点。"王剑冰的评语简短却精准。确实,这些字里既有毛体吞天吐地的气魄,又藏着王铎折钗股的筋骨,更妙的是转折处那些欲言又止的停顿,像极了赣江畔采茶戏里的拖腔。
四、静水流深的相遇
临别时,王剑冰在宣纸上题下"静水流深"四字。这一刻,穿粗布衫的书法家与着棉麻衬衫的作家,在墨香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砚台里的墨汁映着灯光,仿佛浓缩了千年的文化传承。
这时,夜风送来隐约的墨香。我想起谭泽明案头那方鱼子纹端砚,砚池里沉淀着三十年的光阴。艺术之路从来寂寞,但今夜这场穿越时光的纸上相逢,恰似砚中清水与千年墨块的邂逅,在相融的瞬间,彼此都获得了新的生命。正如谭泽明抚摸着父亲留下的旧笔洗所说:"器物会老,但笔墨永远年轻!"
这个夏夜,在吉安古城的一隅,墨香与夜话交织成最动人的篇章。两位艺术家的相遇,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时刻愈发珍贵——它提醒我们,有些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慢下来细细品味。
墨香深处见精神——记书法隐者谭泽明
在永新县城的寻常巷陌间,住着一位不寻常的普通人。谭泽明,这个名字或许鲜为人知,就像墙角默默绽放的野菊,不争春色却自有芬芳。若不是偶然得见其墨宝,恐怕这位闹市中的隐者,仍将继续他低调而丰盈的艺术人生。
初见谭泽明,他正俯身案前,一支毛笔在宣纸上轻盈起舞。阳光透过窗棂,将墨迹未干的字迹镀上一层金边。那些字,如行云流水,似惊鸿游龙,中锋立骨,侧锋求变,一笔一画间尽显功力。有行家评说,这样的作品堪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水平。而他却谦逊地笑着,说自己的字还"上不了台面"。
这位隐于市井的书法家,其艺术之路始于童年。父亲是永新县禾川中学的校长,写得一手极好的毛体书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泽明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父亲每日清晨伏案挥毫。永新是著名的书法之乡,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写春联。少年泽明也拿起毛笔,为自家门前添上一抹墨香。
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一日,永新县著名书法家尹承志先生路过谭家,被门前的春联吸引驻足。那字迹沉稳扎实,笔力雄健,令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书法家也不禁赞叹。谁曾想,这副对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更令人称奇的是,尹老与泽明早已因养鸽结缘,只是泽明一直不知这位幽默风趣的"鸽友",竟是县里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
回忆起与尹老的交往,谭泽明的眼中泛起温暖的光芒。"尹老师从来不占别人便宜,"他笑着说,"我送他一对鸽子,他辗转反侧,非要回赠我几幅字画不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书法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人心中。他推荐泽明学习颜真卿、于右任的书法,告诉他"今天想南京买马,明天想去北京买鞍,到头来一事无成"的道理。这些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泽明的艺术生命。
走进谭泽明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墙上挂着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透着颜体的厚重、于体的洒脱,却又自成一格。行家评价他的草书"不跟风,有特点,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线条有张力"。细观之,确是如此——那笔画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似涓涓细流,温润婉转。正如他的为人,大气而不失细腻,豪放中见真淳。
书法之外,古玩是谭泽明的另一片天地。在他看来,收藏不仅是谋生之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古玩,就选择了自由。"说这话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喜悦。记得有一次,他与友人合买一幅清代瓷对联,事后友人反悔,他二话不说独自承担。几年后那对联价值翻了几番,有人高价求购,他却不为所动。"吃亏是福"——这句古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谭泽明身上,书法与为人达到了奇妙的统一。他将"示弱不示强"、"和为贵,忍为高"等古训融入笔墨,又将书法中的"金石气"带入生活。他的作品不事雕琢,却自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的为人不张扬,却在平凡中见境界。正如他所说:"为人处事要付出真情,真诚才能交好朋友,才能打动人,才能出好作品。"
如今,谭泽明依然过着简单的生活。晨起临帖,日间把玩古玩,偶尔与志同道合者品茗论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像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着自己的节奏。他的书法,不求闻达,只为心灵寄托;他的收藏,不为牟利,只因真心喜爱。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让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谭泽明属牛,正如他自嘲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墨汁如草,点画在宣纸上便成了滋养心灵的甘露。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人生——不慕繁华,但求本真;不逐名利,只为心安。
临别时,已经半夜三更了,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望着这位隐于市井的艺术家,忽然明白:真正的艺术,从来不需要喧嚣的掌声;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谭泽明和他的书法,就像永新古城墙上的青苔,不起眼,却历经风雨而愈发鲜活。
作者:胡刚毅
吉安大视界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