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科普达人出书!借纸页的温度,拉近医患沟通

编辑于2025-07-15 12:00 

“大家有没有摸过自己后颈最突出的那块骨头?没错,那就是第七节颈椎。”几天前,在杭州晓风书屋,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骨科医生徐文斌刚一开口,全场听众便齐刷刷地抬手摸索脖颈。一旁的年轻妈妈,自己一边学着做动作,一边还不忘帮小女儿也摸一下。

这场看似平常的新书发布会,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热闹劲儿。

当天发布的新书是徐文斌的《知脊》,而见面会现场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骨科科普课堂。在近两个小时的活动中,听众们时而跟着徐文斌的口令做“颈椎操”“腰椎操”,时而依照他讲解的知识点,检查自己的脊椎状况。原本排好的座位,因为不断有人加入,又临时增加了好几排。

“我们常说不能久坐,这个‘久坐’的临界点差不多就是一节课45分钟的时长。”徐文斌显然十分了解久坐族的痛点,就在听众们开始偷偷揉肩捶背时,他精准地喊停,带领大家起身活动。就连提问环节,也演变成了“现场问诊”,各种颈椎、腰椎问题接连不断地被抛出。

这场全程洋溢着松弛感的发布会,极大地模糊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感。穿着套装、踩着5公分高跟鞋的主持人小雨,在中场休息时悄悄感慨道:“早知道是这样的氛围,我就该穿休闲装和运动鞋来,这样也能跟着一起做操了。”

有趣的是,作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医学科普“顶流”,这场发布会也采用了极具网络特色的形式:在平台上进行直播。不少“姐姐”“姐夫”们,通过网络第一次“见”到了在发布会上的徐文斌。

新书发布会现场,徐文斌带着读者一起做腰椎操。  受访者供图

01

从4分钟颈椎操

到350余页生命叙事

被同事称作“邵医刘畊宏”的徐文斌,最初是凭借短视频里的颈椎操、腰椎操走红网络。

在视频中,身着手术服的他,跟着广场舞音乐,时而抬头、时而拉伸、时而转动,再配上他那迷人的低音炮嗓音,以及被网友评价为真诚不做作、看后令人治愈的微笑,成功俘获了众多粉丝。

实际上,刚涉足科普领域时的徐文斌,并非如今这般驾轻就熟。

在《知脊》一书中,徐文斌将大家带回到他尚未出圈之前的时光:“我的第一条视频拍摄于2022年的一个深夜,那时女儿已经入睡。我在书房里架好设备,穿上衬衫,打好领带,然后请妻子帮忙操作拍摄。这条视频显得颇为生涩:画面单调、声音不够清晰,身着白大褂的我坐在镜头前,像上课一样讲解疾病知识。”

徐文斌回忆道,两年多前,医院蔡秀军院长和骨科范顺武教授都积极鼓励大家利用短视频这一形式,主动在新媒体平台发声。他们期望通过简单生动的方式,帮助更多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对于这一点,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徐文斌感触尤为深刻。一周里,他有四个上午在门诊坐诊,一次门诊要接诊30多位病人,有时忙碌到下午两点。他表示,即便这样不顾饭点地加号看诊,最多也只能看80位病人。除此之外,他一周还有三天要安排手术。“在这样忙碌的节奏下,我算了一下,每年平均接诊的病人不过8000多名,手术也只有1000台。”徐文斌强烈地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面对面诊治的患者数量始终存在天花板,而网络则是打破这一天花板的有力武器。

借助平台的强大力量,他发现一条优质的科普短视频能够被数千万人观看。它不受诊室门口排队人数的限制,还能覆盖到更多潜在的患者群体。

这一发现让徐文斌兴奋不已。科普视频可以作为医生日常工作的有效补充,跨越地理和时间的限制,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徐文斌的跳操视频收获了上百万粉丝的点赞。  网络截图

但与此同时,原本就紧张的工作节奏变得愈发紧凑。

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徐文斌说,这是他走红之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确实,这挺难的。”徐文斌坦言,作为医生,门诊、手术这些本职工作的时间肯定不能减少,科普视频更多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每条视频都是挤出时间录制的。”他表示,自己半数以上的视频都是在晚上九、十点手术结束之后才诞生的。

而这次为了写书,他更是进一步压缩了睡眠时间。“睡不着的时候,就起床在黑暗中对着手机,用语音记录下闪现在脑海里的故事。”这一场景,像极了村上春树《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里那个随时醒来拿笔记下梦境的少女。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许久,终于,这本350余页的新书得以问世。

发布会现场,有朋友问徐文斌,自从踏入医学科普的浪潮,累不累?

“累。”徐文斌毫不避讳地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但与此同时,他又觉得 “值”。看到越来越多人反馈他的科普内容有效果,徐文斌觉得,科普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有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02

听诊器传递的不只是心跳

徐文斌给自己的第一本书取名为《知脊》,这个名字巧用谐音梗,背后藏着他的一番心思。

“脊椎与我的本专业紧密相关,而‘知己’则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的健康知己。”徐文斌解释道,“知脊,先知己。”他更希望借此让医患之间能够成为“知己”,医生了解患者的难处,患者也懂得医生的局限。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医生拿起了笔:肿瘤医生书写癌症患者的家庭困境,神经外科医生记录手术台上的伦理抉择,儿科医生倾诉家长带娃的焦虑。他们不约而同地避开了 “教科书式科普”,转而通过讲述故事、记录感受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发布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知脊》延续了这种风格。徐文斌将书分成了两部分,上半部分讲述了他记忆深刻的急诊故事,下半部分则把160余条医学科普知识归纳为八个方面,构成了他所说的 “既有视频科普快餐,也有书籍满汉全席”,让读者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脊椎等方面的健康知识。

在骨科诊室里发生的18个故事中,“青年CEO醉酒后瘫痪”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应酬文化里的身体代价”;“货车司机的腰痛”背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重量”;“主动放弃抢救”的章节,则轻轻揭开了医学技术之外的命题:生命的尊严该如何安放?

这些故事都是直接从徐文斌的脑海中蹦出来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无论是病情、现场的场景,甚至是当时的味道,每一个故事至今都让徐文斌难以忘怀。

这些文字,有着短视频所无法企及的“慢”。它允许读者在“20位医生接力抢救大学生”的故事里稍作停顿,去体会医生手术台后的观察;允许职场打工人在“腰椎间盘突出与不肯休息的中年人”中细细琢磨,看看其中是否有自己的影子。这种慢,让医学知识从简单的指令转变为平等的对话。

徐文斌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到,医生其实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他们能够关注到病人,愿意去理解对方的处境与需求,站在病人的角度处理问题,缓解他们的痛苦,而并非是大众印象中高冷、刻板的形象。“小时候,我姨姥爷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每次他用听诊器贴在病人的胸口给人看病时,我总会屏住呼吸,仿佛自己也能听到身体里的声音。”

徐文斌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那根听诊器。在从医十三年后的今天,他逐渐领悟到,冰凉的金属头贴上胸口,传递的不只是心跳,还有医生俯身时的呼吸声,那是最原始的信任。

如今,他希望《知脊》能成为另一种特殊的 “听诊器”,让纸页间的文字,传递出比心跳更为复杂的声音:患者的犹豫、医生的坚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或许,这就是慢读所开启的另一种医患关系:不再是诊室里短暂而陌生的对话,而是借着纸页的温度,医患双方慢慢走近,成为彼此的知己。

来源 | 潮新闻

新媒体编辑 | 王航飞

一审 | 陈旦

二审 | 王辉

三审 | 柴琼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