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欧盟单方面取消“中欧高层经贸”对话:冷了中国,却也捂不热美国

    编辑于2025-07-12 00:30 

    欧盟近期宣布,将单方面取消原定于本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理由是“中国未在贸易争端中作出实质性让步”,继续谈判“毫无意义”。

    ▲图源:Bogdan Hoyaux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宣布禁止中国企业参与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称此举是“回应中方在华限制欧企的做法”。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制,7月初宣布对欧盟部分医疗器械产品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7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再次将矛头对准中国。她不仅指责中国“持续为俄罗斯提供支持”,称中俄关系将决定中欧关系未来走向,还大篇幅批评中国“以补贴驱动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公平秩序”。

    ▲图源:Olivier Hoslet/EFE via EPA

    冯德莱恩的发言所针对的,涵盖汽车、电池、钢铁和光伏等中国产业。这些领域,正是欧盟去年至今持续推动的贸易调查和关税施压对象。这样来看,她所强调的“价值观分歧”,实质依旧是“回避竞争”。 但问题在于——一面口口声声要求中国在争端中让步,一面却又在贸易领域处处设限,这种双标的“吃相”实在不太体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七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中国商务部曾主动提出为欧洲开通稀土出口“绿色通道”,以保障关键原材料供应,助力欧洲制造业稳定生产。而这份诚意换来的却是欧盟与美国在G7会议上联手推动所谓“关键资源去中国化”,将中国的稀土供应体系描绘为“战略依赖风险”。 对此,中方将此前对美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逐步扩大至欧盟,作为对高额电动车关税及对华补贴调查的回应。

    ▲图源:Simon Dawson

    不少分析认为,欧盟对华态度日益强硬,是因为“背后有美国撑腰”。但从经济现实来看,这位“美国盟友”也未必可靠。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5月德国对美出口环比下降7.7%、同比下降13.8%,为两年来最低水平。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关税政策高度不确定,许多美国客户“提前消化订单”后需求骤减。

    尽管对美出口持续承压,美国依旧是德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美欧之间的经贸依赖,比中欧更深,却没有任何保底机制,而这份“盟友情谊”却随时可能被华盛顿关税和补贴政策掀翻。

    ▲图源:picture alliance/dpa

    7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北京会见德国巴斯夫集团高层,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将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欧洲企业深耕中国市场。

    相比于欧洲的频频“翻桌”,中方依旧保持温和信号,但欧方在医疗、能源、汽车、资源等领域却节节加码,不断关闭对话之门。

    ▲图源:REUTERS - POOL

    欧委会所谓“公平贸易”的另一面是选择性准入与针对性调查;所谓“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战略,背后却是对中国资源链的持续倚重。说到底,是战略定位上的认知错位。

    中国关系遇冷,而看起来是盟友的美国又不大可靠,与其将冷却的中欧关系包装成“价值冲突”,不如承认:一个越来越依赖美国却不断被美国“背刺”的欧洲,才是真正进退失据的一方。

    (欧洲时报德国版小婺生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