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楼宇沐浴在晨光之下,玻璃幕墙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楼宇间,道路笔直光亮,行道树枝条舒展——正值当打之年的宁波高新区,一切都是向上生长的模样。
在这片沃土上,某模具技术公司准备大展拳脚,6.2万平方米厂房顺利投产,核心项目“模具全供应链服务平台”也已经启动。“回想去年我们的工程验收备案‘卡脖子’,项目的落地计划可能要搁置,多亏了法院用‘先予执行+替代履行’为我们打破僵局!”公司负责人回忆说。
发展的繁花离不开法治的滋养。扎根在这样创新主体密、能级高、成果多的沃土上,宁波高新区人民法院以昂扬之姿一展“高新特精”法治之翼,成为这座城市向前迈进过程中坚韧可靠的护航力量。近期,该院被评为宁波市优化营商环境成绩突出集体。
向“新”出发
逐“质”而行
“创新”,已然成为宁波高新区的内在基因。这里集聚了全市1/3的重点研发机构、2/3的检测认证机构和1/2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还有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蓬勃发展的同时,新的法律问题必然会出现。
日前,在宁波高新区法院会客厅,一场“护航甬企出口‘出海第一课’——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知识产权风控及反外国制裁研讨会暨‘国商看世界’涉外法律沙龙”活动中,来自辖区内的各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代表围绕车企产业链出海知识产权布局与风控管理畅所欲言。针对轻量化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成果分析,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黄海兵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汽车产业链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司法裁判思路。他建议,企业需重视合法开展技术研发,同时积极运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因侵权问题影响国际化进程。“真的是受益匪浅。”某高新技术企业家代表陈先生由衷地说。
“护航甬企出口‘出海第一课’——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知识产权风控及反外国制裁研讨会暨‘国商看世界’涉外法律沙龙”活动现场。
“高新法院会客厅就是基于辖区知识产权、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发展等需求打造的一个共享平台,实现司法与行政、行业、社会的协同共治。”宁波高新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重介绍。据悉,该会客厅于今年4月成立,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活动。
前行路上,司法始终以敏锐的洞察,消风险于未萌、止纷争于庭前,正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深沉的回应。
高新区法院将建院5年来审结的3000余件涉生物科技、软件研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相关案件整理成册,为平台用工、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提供大数据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查走访情况,最终向工信部门发送《关于防范数字经济发展风险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司法建议书》。工信部门随后牵头组织部、经发局、科创局等多部门将司法建议内容融入《甬江科创区数创港发展规划》当中,积极做好“后半篇”文章。
让市场“活水”更活
发展“沃土“更沃
在宁波高新区,已有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扎根在此。当企业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市场活力自会如源头活水,奔涌不息。
“建设公司不配合交付材料,厂房的验收备案手续就办不下来,项目也无法启动。”某模具技术公司一纸诉状递交到法院,同时申请了先予执行。该项目属于该区“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市级重点工程。宁波高新区法院立即审查予以准许,裁定建设公司交付相关工程资料67项。但由于双方当事人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及会议纪要的内容未达成一致意见,仍然无法顺利完成验收。
为实质性推动事情解决,法院反复与建设局磋商研判。法院建议,既然工程已经竣工,质量客观可评价,竣工验收可以工程质量为主要依据,建设局对此也予以认可。最终,建设局指导委托有资质的相关鉴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以鉴定报告替代完成竣工验收及备案相关手续,厂房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备案并投入使用。而这种做法也给交付工程资料类案件的执行困局提供了“解题思路”。
每一个案件都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高新区某民营科技公司通过一场诉讼对此有了实感。该公司与其相邻的某国有企业因双方工程项目施工引发纠纷。案件办理过程中,高新区法院法官张碧莹多次实地踏勘,组织当事双方到现场沟通协商。针对损害原因及损失金额问题,张碧莹在立案后引导原告提出鉴定申请,极大缩短审理周期,同时也避免了被告逾期开业损失进一步扩大。
裁判前,张碧莹积极调研辖区内其他同类型经营主体、走访税务局等了解盈利情况,又结合该案被告的经营规模、区位流量、同业竞争等因素合理认定经营损失。在依法认证、鉴定基础上,充分考量双方过错程度酌定赔偿责任,依法作出判决。
虽然作为原告方的民企败诉,但表示“服判息诉”,并在判决后主动履行判决。“我们公司的投资人是外来企业,本来一直担心会被区别对待,但是我想错了。法官认真调查、依法裁判的态度,我们看在眼里!”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徐先生说。
“引得进”“留得住”
厚植兴才土壤
在宁波高新区,集聚顶尖、特优、领军、拔尖等前四类高层次人才超过300名。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人才是否“引得进”“留得住”,为完善劳动纠纷多元共治格局,高新区法院深挖“案例库+法答网”富矿,会同区人社局、宁波大学法学院等共同搭建起劳动纠纷库网融治驿站。
“驿站成立后,我们在‘库网’中专门检索了劳动纠纷,最后精选96个案例和3个精选答问汇编成册。”翻开《劳动纠纷裁判案例汇编手册》,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关于竞业限制、社会保险待遇的争议纠纷,企业用工各个方面的法律风险在案例的展示下一目了然。“我们希望这本手册能帮助法官和仲裁员参考权威规则统一裁判、调解员援引类案规则实现高效调解、劳动者和企业提高风险意识,让‘库网’融合的综合治理价值在矛盾的前端、中端、末端都能显现。”该手册的主要编写人乐嘉波法官说。
图为《劳动纠纷裁判案例汇编手册》。
得益于“库网融合”的资源优势,一起涉及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纠纷被妥善化解。外卖小哥张某以平台用工合作企业未及时发放工资、加班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等为由提起劳动仲裁。仲裁后,张某不服仲裁结果,诉至高新区法院。法院审理认为,公司对张某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参照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确认的裁判规则向公司进行风险释明,同时运用法答网中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裁判规则对张某进行释明,最终促成张某与公司达成调解协议。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未来,藏于营商环境,更系于人才生态。高新区法院将司法智慧化作服务于国计民生的磅礴伟力,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来源:浙江法治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记者:高敏
通讯员:董怡、郑金悦
浙江天平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