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课上玩“剧本杀”,居然还给学分?

    2025-07-11 02:50 

    夜雨滂沱

    医院暗藏悬疑

    醉酒争执酿成重伤

    眼角膜移植引发风波

    ......

    当考场变成“法庭”

    当学生化身“刑侦人员”

    当刑法的严谨遇上“剧本杀”的悬疑

    这门课的期末考试试卷上

    没有预设问题

    只有复杂案情

    光华法学院徐万龙副教授的

    《刑法总论》课程

    以创新的期末考核形式

    让学生深度感受法学魅力

    深受学子喜爱

    快和小浙一起来看看吧

    在“剧本杀”式考核中实践与思辨

    徐万龙的《刑法总论》课程一反传统法学考试的模式,以其独创的“剧本杀”式期末考核备受师生好评。自2021年教授这门课以来,他坚持设计长剧情、开放式的案例题,模拟法律人处理真实案件的复杂场景。“之所以设置“剧本杀”形式的案例题,我有几点考量,”徐万龙解释,“首先便是因为法律人的日常工作没有选择题或简答题,我们需要的是处理复杂、疑难、开放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没有明确设问的剧情中,自主挖掘潜在的法律问题,从错综复杂的情节中识别哪些行为符合刑法分则的罪状描述,判断人物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这种设计不仅贴近司法实践的真实情境,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体系化分析的能力。

    “大学法学教育不应只考察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徐万龙强调。他选择采用开卷形式,允许学生查阅法条和资料,以模拟法律人日常工作中的资源利用场景。“法律人处理案件时,完全可以翻阅法条或检索资料,考试也应反映这种现实。”

    徐万龙介绍,“剧本杀”式考核的另一大亮点是让法学教育变得有趣。“不少人常觉得法学枯燥无聊,我希望通过剧本一样的考试题,向我的学生们传递一个信息:法学可以很有趣、很好玩,也能让人印象深刻。”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破案”过程中加深对刑法知识的理解,激发起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

    社会科学实验班2024级郏启睿对此感触颇深:“徐老师的考试像是真的在玩剧本杀,剧情复杂、烧脑,但特别吸引人,我们得自己找问题、分析问题,感觉自己似乎在做法律人该做的事。”

    徐万龙的教学理念根植于法学的实践导向。他认为,刑法学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对实际问题处理方法的浓缩。“理论即实践,实践即理论。”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通过案例教学将抽象理论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

    涉外法治2024级张瑜程分享:“老师总是从时事热点、身边情景出发,深入浅出地教会我们每一个落到实地的刑法知识,通过更生动通俗的语言解释,将每个刑法概念点内化于我们心中。一学期下来,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串联了前后知识、梳理了理论体系、分析了实际案例,将概念连点成线、关系连线成面,最终形成了从犯罪论到刑罚论的系统性知识框架。”

    这种“剧本杀”的考核形式还鼓励学生提出多元观点。徐万龙会在案例中嵌入争议点,让学生针对同一行为的不同定罪结论展开讨论。“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关键看谁能提出更好的理由。”这种设计不仅锻炼思辨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在尊重司法实践的同时保持理论批判的视角。

    “徐老师的课堂,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角力场。”涉外法治2024级王馨艺说,“我们探讨‘罪刑法定’的钢铁壁垒如何守护公民的自由,思考‘正当防卫’如何被划入合理的边界,也剖析‘期待可能性’的柔软边界如何体恤个体的困境。”

    通俗教学与积极互动点燃法学热情

    徐万龙的《刑法总论》课程以“通俗易懂、节奏感强、积极互动”著称,入选2024-2025学年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师优课免评”名单,学生评价其课程“既有干货又有趣”。他认为,刑法学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必须用日常语言“稀释”复杂理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认同感。“如果法律的讲述脱离社会大众的感觉,那就不算成功的讲授。”

    为让艰深的刑法理论生动起来,他大量运用鲜活案例和幽默语言。例如,在讲解正当防卫时,他引入争议案例,如“为保护财产能否杀人”,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学生的反应某种意义上和社会一般人的反应接近,”他感慨,“他们的直觉对我们这些沉浸在理论中的学者也很有启发。”此外,徐万龙还会穿插司法实践中的奇案或趣闻,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得到放松。“单纯讲概念和体系,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他说,“通过好玩的案例,既能加深理解,又能让课堂氛围更轻松。”

    法学2024级施昕彤回忆:“在踏入《刑法总论》课堂之前,我眼中的刑法是冰冷乃至是肃穆的条文规范,是教科书里或是荧幕上遥不可及的正义符号。但徐万龙老师的课堂中,那些波澜起伏的生动案例敲碎了我原本的刻板印象。从理论源头,到司法实践,那些箴言与教诲,那些切磋中的研讨与训练,最终落在‘法律不能强人所难’的人性微光里,指引着我如何成为智识健全、价值善良的法律人。”

    积极互动对话是徐万龙课堂的另一大特色。他视学生为对话者,而非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长。”在讲授争议观点时,他主动询问学生看法,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例如,学生曾用《三体》中叶文洁的案例对罪刑法定原则提出了质疑,认为“极端危害行为尚未被法律规定处罚”等等,这类“超纲”提问促使徐万龙更新知识体系,以更严密的逻辑回应学生。

    法学2024级张楷云分享:“在徐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我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刑法审美观’——学会以情理交融的视角审视社会事件,透过表象思考行为定性与刑罚设置的意义,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法律逻辑与价值内涵。”徐万龙认为,刑法学不仅关乎定罪量刑,更涉及对犯罪人及社会环境的理解。“刑法打击犯罪,也保障人权,”他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法律人需要共情,设身处地思考行为人的处境。”这种理念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学生纷纷评价说这是“重塑我价值的一门课”。

    充满趣味的课堂具有跨学科吸引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能通过《刑法总论》课程了解法律常识,增强规则意识。“刑法是法学的一个窗口,理工科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文社科学生则能获得学科交叉的启发。”社会科学实验班2024级万子凡评价道。

    最终,徐万龙希望学生从课堂带走两样“超越知识”的能力:一是运用法律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批判性思维。“少一点确信,多一些怀疑,通过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他说,这正是浙大“求是”精神的体现。

    徐万龙的《刑法总论》课程

    用充满趣味的通俗教学与积极互动

    点燃学生对法学的热爱

    诠释“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

    三尺讲台延伸为无界的思辨场

    法典条文浸润为鲜活的人生课

    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

    浙大法律人将会秉持好奇心与批判精神

    在法学的探索中找到乐趣与支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