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中的初心探寻:琴声剑影里的红色之旅——温州市直机关古琴俱乐部与武当武术协会会员走进文成伟人像章文化博物馆

编辑于2025-07-08 21:28 浙江温州

作者:华夏之音/李望

在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记忆如不灭星火,照亮民族前行之路。近日,温州市直机关古琴俱乐部与武当武术协会温州推广中心的会员们——其中多为鬓染霜华的老党员、老干部,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初心的追寻,走进文成伟人像章文化博物馆,在琴声剑影之外,开启了一场触碰峥嵘岁月、叩问时代担当的红色之旅。

踏入红色殿堂,一砖一瓦皆载史

推开文成伟人像章文化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穿越时光长廊,耳畔的喧嚣瞬间被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所淹没。这座静立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的建筑,以7亩占地面积、907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万元总投资的体量,构筑起一座红色文化的立体宝库——它不仅是国内最具特色的毛泽东像章专题博物馆,更堪称承载着民族精神密码的红色基因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这群历经时代风雨的乐龄党员干部而言,此行不是普通的参观,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初心对话"。馆内珍藏的20余万件毛泽东像章及红色藏品,如同一部部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立体史书:有的鎏金璀璨,记录着改天换地的豪情;有的朴素无华,凝结着军民鱼水的温情。每一枚像章的纹路里,都藏着人民对领袖的赤诚;每一种造型的演变中,都印着时代前行的足迹。它们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更是触摸历史温度的鲜活载体。

凝视方寸像章,一纹一字皆藏魂

会员们沿着历史脉络缓步前行,目光在一枚枚像章上驻足。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星火初燃,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燎原;从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像章上的每一幅图案、每一行文字,都在低声诉说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枚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像章前,老党员们久久伫立。那遒劲的字迹间,仿佛能看见井冈山的翠竹在风中挺立,听见革命先辈在寒夜里的铮铮誓言。另一组记录开国大典的像章,鎏金的天安门与飘扬的红旗交相辉映,让亲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干部们眼眶湿润:"这不仅是图案,是我们当年敲锣打鼓上街庆祝的模样啊!"而抗美援朝主题的像章上,持枪冲锋的战士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提醒着所有人:今日的安宁,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

"看到这些像章,就像翻开了一部会说话的党史。"中国民族器乐协会会员、温州市直机关古琴俱乐部主任胡跃中——同时身兼武当武术协会温州推广中心主任等职——指着一枚像章,感慨万千,"指尖触到的是金属的冰凉,心里感受到的是信仰的滚烫。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命换来的,我们怎能不珍惜?"

传承红色基因,一思一行皆担当

这座博物馆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收藏"二字。作为省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导师,用历史的力量唤醒担当。会员们中,有人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有人曾伏案案头为民服务,此刻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那份深埋心底的责任感再次被点燃。

温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桦在留言簿上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鬓角的白发会增多,但红色的初心不能褪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像章里的革命精神,聊到如今的社区服务、青少年教育,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感动化为行动——教孩子们识像章、讲党史,用古琴弹唱红色旋律,以武当武术诠释坚韧品格,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感悟幸福真谛,一情一景皆回甘

此次红色之旅,更像一场关于"幸福"的深刻注解。对于这些见证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老党员而言,幸福从不是单纯的物质丰裕,而是精神世界的充盈,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落地生根。

当他们在像章前追忆先辈的牺牲,幸福感是"生逢盛世"的庆幸;当他们讨论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幸福感是"老有所为"的笃定。正如《论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会员们计划着把参观感悟融入古琴教学、武术传承,准备走进社区讲述红色故事时,那份因担当而绽放的笑容,正是幸福最生动的模样。

琴声悠扬,曾奏响盛世太平;剑影飒爽,曾守护家国安宁。这场红色之旅,让温州市直机关古琴俱乐部与武当武术协会的会员们,在艺术与武术之外,更触摸到了民族精神的根脉。当他们带着满身红色记忆走出博物馆时,步履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那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对时代的承诺。而这座红色殿堂,也将继续在时光流转中,等待更多人来此找寻答案,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永远鲜活。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