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身上,已经找不到我们当年的影子了!”看到几个孩子在食堂里嬉闹,同桌就餐的季科感叹道。
走出食堂,鞋子和地砖的交响曲显得有点突兀。我们边走边聊起:儿时的乐趣、求学的经历,成长的烦恼,生活的艰辛......那些时代的记忆宛如刻在骨子里的年轮,笑过的、哭过的、爱过的、恨过的交织在一起,生活的阅历所催生的情感,在两个70后的言语中产生了共鸣。
“咱们小时候,常听到老人说咱们义乌是‘只有穷侬,没有㞞侬’,4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可以倒过来了,应该说成‘只有㞞侬,没有穷侬’了”!一番回忆后,季科的话锋猛然一转。
“是啊!”我点了点头。
突然想起,“只有穷侬,没有㞞侬”这句义乌俗话曾被叶书记在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进大会上引用过。
于是慢慢思索起这句话的含义来。从咬文嚼字开始,“㞞”,正确发音为sóng,原意为男人的精液,引申为讥讽人软弱无能,如“㞞人”“㞞包”。网上“㞞”通常与“怂”相混淆。穷的意思是通俗易懂的。
“只有穷侬,没有㞞侬”这句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穷”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义乌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大跃进思想的裹挟下,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而义乌人的骨子里,天生就有“不认㞞”的基因,他们坚信,穷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逆转的。于是,“没有㞞侬”的义乌人集聚起一群蚂蚁雄兵,走南闯北搏击风浪,挑货郎担鸡毛换糖,40多年后,终于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让鸡毛飞上了天。2024年,义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3.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689.3亿元,快递业务量达126.3亿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6亿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91.8万人......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所彰显的,就是我们义乌“没有㞞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涤荡下,“只有穷侬,没有㞞侬”这句话已悄然演变成为“只有㞞侬,没有穷侬”。“㞞”和“穷”两个字的换位,体现的正是荡气回肠发展历程。以前的穷不是因为人㞞,而是当时的制度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而今,制约发展的枷锁已经打破,进入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时代。
“只有㞞侬,没有穷侬”这句话里,“㞞”和“穷”是一种因果关系,㞞是穷的因,穷是㞞的果。它提示我们,贫穷并非必然,而是源于懦弱或消极的心态;只要人勇敢进取,就不会陷入贫困。当前,信息发达,竞争压力很大,各行各业都很卷。部分年轻人,不思进取,躺平在大树下乘凉,过王子公孙般的生活。这些人,就是生活里㞞侬,精神上的穷侬。曾国藩曾警示“百种弊病,皆从懒生”,希望“只有㞞侬,没有穷侬”这句话,也能给他们一个警示。
历史,无法割断,更不能遗忘;未来,可以展望,必会绽放光芒。从“只有穷侬,没有㞞侬”到“只有㞞侬,没有穷侬”的转变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义乌人“无中生有”的创举、“点石成金”奥秘和“莫名其妙”的传奇。
“不以义乌为世界,而以世界谋义乌”。期待义乌的新生代突破“穷”的困扰,看清“㞞”的本质,接过先辈的接力棒,传承鸡毛换糖的精神,发挥国际贸易“C位”的优势,向“既没㞞侬,也没穷侬”的目标奋力迈进。
潮客半痴人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