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疗愈功能

编辑于2025-07-05 23:18 浙江金华

父亲一辈子只做三件重要的事:当兵,教书,读书。

当兵是在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据他说,那时侯响应国家号召,保家卫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少提及军营里的事情,偶有说起,也不过是些零星的片段,譬如晨起操练的寒冷、长途行军的疲惫或是夜间站岗时头顶的星斗。我确信他记得的远不止这些,只是不愿过多回忆那段艰辛历程罢了。青春的记忆,大约总是复杂的,既有豪情,也有隐痛,像一本被翻旧了的书,边角磨损,内页却依然完整。

教书是他的职业,也是谋生的手段。父亲站在讲台上三十余年,粉笔灰染白了他的鬓角。他教的是语文,他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是远近闻名的。我在他就职的学校读了三年初中,遗憾没有成为他的学生。他曾经给我们班代过一节课,至今清晰记得,他总爱在中山装口袋里插一支钢笔,袖口微微磨白却整洁得体,手指关节因长期批改作业微微弯曲。他的板书总是一笔一画,粉笔尖在黑板上挫出细碎的雪末。他朗诵课文的时候,抑扬顿挫、若有所思,讲到动情处会突然沉默,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一个字。退休那天,学校安排工作人员敲锣打鼓送他回家,把“光荣退休”的镜框郑重其事地放在堂屋正中。回家后,他并未显得失落,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平静。我知道,教书对他来说,从来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叶渡人的舟,是一种责任与传承。

但读书,却是他真正热爱的事,是一辈子放不下、停不下来的事。

父亲的卧室里,书无处不在。床头柜上总是摞着几本正在读的书,书架上按门类排列得整整齐齐,床底下还有几个纸箱,装着他舍不得丢的旧书。从乡下搬到城里时,家具换了大半,唯独那些书,他一本也不许落下,亲自打包,亲自押运。记得搬家工人看着沉重的书箱皱眉,父亲便额外付了钱,还赔着笑脸。在他眼里,这些纸页比什么家具电器都贵重。

他读书的范围极广,历史地理自不必说,小说散文也常在手边,连那些泛黄的旧报刊也收藏了不少。隔壁邻居打趣问他,为何如此痴迷,他想了想说:“读书的时候,人就忘了自己。”这话我起初不懂,后来才渐渐明白。父亲性格安静,不喜热闹,不打牌也不下棋,闲暇时光全交给了书本。在书页翻动的声音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去年夏天,父亲得了一场重病。医生说要动手术,风险不小。手术前夜,我去医院陪他,见他正倚在床头看书,神情专注得仿佛明日不过是寻常一日。我劝他早些休息,他摇摇头,说再看一会儿。那盏昏黄的床头灯照着他的侧脸,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沟壑,却不见半分惧色。

手术算是成功,但恢复期的痛苦远超预期。父亲瘦得脱了形,常常整夜难眠。他便要我们把他常看的几本书带到医院。于是,在那间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房里,常见他穿着宽大的病号服,戴着老花镜,一手按着疼痛的伤口,一手握着笔,在书页上写写画画。医生说他恢复得比预期好,我想,这其中必有那些书本的功劳。

书对他而言,远不止是消遣。在那些被疼痛撕裂的夜晚,书成了他的止疼药;在无法自由活动的日子里,书给了他踱步行走的双腿;当恐惧悄然袭来时,书又化作抵挡的盾牌。我曾见他读至动情处,眼中含泪,也见过他因读到妙处而微笑。那些纸页上的文字,像是无数细小的光点,照亮了他病中的黑暗。

如今父亲已康复大半,虽不如从前硬朗,但精神尚好。医生嘱咐要多活动,他便每日清晨散步,回来后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书。阳光透过纱窗洒在书页上,也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他读得很慢,有时一页要反复看几遍,但专注依旧。母亲说他老了,眼睛不好使了,可我知道,他不仅是读得慢,而且是读得深。就像品茶人小口啜饮,为的是尝尽其中的独特滋味。

前些日子,我给父亲买了一批新书。他接过时,笑得像个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我帮他拆开包装,他一本本摩挲着封面,不时凑近闻闻油墨的味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对父亲而言,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的见证。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而每一本待读的书,都是对未来的一份期许。

父亲今年八十有三,步履已见蹒跚,但目光依然清明。每次去看他,总见他或坐或卧,手不释卷。我从不担心他的余生会寂寞,因为他有一生的挚爱相伴。那些书,曾是他青春的伙伴,中年的慰藉,如今又成了老年的良医。它们治愈过他的病痛,安抚过他的焦虑,也将继续陪伴他度过余下的岁月。

有时我想,读书的疗愈功能,或许就在于它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桎梏,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那里,痛苦被稀释,孤独被消解,有限的生命得以体验无限的可能。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在书的世界里,人永远不会真正老去,也永远不会真正孤单。

余生往后,父亲定会把他那些书读完。而书也会如一位不离不弃的老友,继续疗愈他,滋养他,没有结尾,只有:未完待续!

我们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家庭,我每年给父亲订阅今日浦江、金华晚报、钱江晚报等报刊。在此,借贵报一角,祝愿父亲身体健康,读书愉快。也期待在往后岁月里,能长长、常常坐在他身旁,一起分享书页间流淌的时光。

我深信,这样的时刻,对我、对他,都是最好的疗愈。

作者季娟樨,金华市作协会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