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文/王振德
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水墨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东方美学的深邃与悠远。“水墨归真”,寓意着以水墨技法为载体,拨开艺术创作中的浮华迷雾,回归质朴纯粹的本真之道,探寻艺术最原始、最真挚的表达。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简单纹饰,到历代名家笔下的文字、山水、花鸟、人物,水墨艺术历经千年沉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却能用黑白二色,展现出天地的苍茫、自然的生机;传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波澜与宁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风格日益多样,许多创作者陷入对技巧、潮流的盲目追逐,却逐渐遗忘了艺术的初心。“水墨归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倡导艺术家们放下刻意的雕琢与繁复的修饰,以纯粹的心境,回归水墨艺术最本质的表达。用一支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用真心来描述,让每一根线条、每一团墨色,都成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艺术创新,是扎根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有突破!而“归真” 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澄明之心与古人对话,以赤子之态为时代立言。当画家以“归真”之心进行水墨创作,便是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在这里,没有外界的纷扰与评判,只有创作者与水墨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水墨归真,不仅是艺术技法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它让作者在笔墨流转间,触摸到艺术的真谛,感悟到生命的纯粹与美好。愿观者能于此邂逅水墨的本真之美,感受中国书画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天津文史馆馆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翟卫民题】
艺术家简介
翟卫民 字仲仁,别署蔚旻、为民,以且方楼、檃栝斋、檃栝得居、辛丑得游就庐以颜吾居。一九六五年生于湖北孝感,山东枣庄人。一九九五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研习书法、篆刻近四十年。拜入崔志强先生门下,并问艺于王镛、石开、邱振中、燕守谷等诸先生。
现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驻会专职考官、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书法篆刻中心主任、民生银行书法院艺术顾问,北京印社理事、山东印社副社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海南荣荟禾文化艺术馆馆长,京华印社理事,昌邑市政府艺术顾问,寸耕社中人,枣庄市第三、四、五、六、七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行印社顾问、济宁印社顾问。
主要作品及名录数十次入选国家级重大展览。入编《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入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中国》名人录,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市场投资指南》名录;被《中国书画》杂志推举为山东代表书家及中青年十杰;荣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书协“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中国书法》、《艺术书法》、《篆刻》、《书艺公社》等十余家专业期刊网站做专题推荐。出版《“刀风墨向”翟卫民书法篆刻作品集》,《中国陶瓷印·翟卫民卷》编著《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教材(软笔)》、《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教材(硬笔)》。作品多为海内外友人收藏。
清、厚、奇、古——品读翟卫民先生书法篆刻艺术
文/ 孙晓光
在宣纸与印石的世界里,翟卫民先生以笔为舟、以刀为楫,既在传统美学的长河中溯流而上,又在现代审美意识的浪潮里破浪前行,是个典型的弄潮儿,当我们驻足凝视那些墨痕印谱,恰似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清逸如空山新雨,厚重若古鼎沉雄,奇崛似峦峰突立,古朴犹残石沧桑。在“清、厚、奇、古”四个美学维度里细细品读,我们似乎窥见了一个艺术家在传统与创新的激荡中,构建的属于自己的艺术宇宙。
一、清:澄明心境的水墨氤氲
“清”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至高的境界,它象征着纯净、空灵与超脱。翟卫民的书法篆刻作品,总萦绕着一股洗尽铅华的清气,这股清气并非简单的形式之清,而是艺术家澄明心境的外化,是对自然本真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在书法篆刻创作中,翟卫民先生以“清”为魂,于刀笔间营造出澄澈的艺术世界。看他书法尤其是一些小字作品,字字如珠落玉盘,笔画纤细却不失劲挺,结构疏朗而空灵。他制印与写字格调基本是统一的。每一笔起收都爽利劲健,线条简练,外露着一种肯定与自信。书法墨法以淡墨为主,刻印章法以疏朗为基,这种清远雅逸之美,暗合道家“虚静”的哲学思想——摒弃繁杂的修饰,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深远的意境。观者凝视此作,仿佛能听见笔尖与宣纸摩挲的沙沙声,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看他的朱文印便是典型例证,线条流畅而挺拔,如银丝缠绕,轻盈飘逸。留白处似云卷云舒,与文字形成虚实相生的妙境。刀法上,以冲刀为主,轻快利落,毫无拖沓之感。
这种“清”,不仅是形式上的简洁,更是精神层面的澄明,如同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的闲适,将艺术家与自然的对话书写或镌刻出来。
二、厚:文化积淀的金石回响
“厚”在美学中代表着深沉、厚重与博大。翟卫民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如同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精湛的技艺,敲响震撼人心的金石之音。这种“厚”,既源于笔墨刀石间的力度,更来自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在书法领域,翟卫民先生对篆隶书的钻研最深,最能体现“厚”的美学特质。他的隶书在继承汉隶端庄古朴的基础上,融入简帛书的自然书写,又加入一些篆法的字形,朴茂古厚之气扑面而来。笔画如老树虬枝,苍劲雄浑,转折处含蓄圆融,尽显古拙之态,枯笔处似干裂秋风展现的岁月沧桑。这种“厚”,是对传统书法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力量与内涵的极致追求。篆刻艺术中的“厚”,则是白文印中尤为突出。“金石不朽”一印,采用厚重的线条勾勒文字轮廓,笔画粗细变化丰富,既有金文的敦实厚重,又有汉印的方劲古朴。刀法上,他以切刀为主,一刀一刀沉着推进,刻痕斑驳苍劲,仿佛历经千年风霜侵蚀。印面布局紧凑,文字几乎填满整个空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留白处似古墙上的苔藓,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这种“厚”,不仅是形式上的凝重,更是文化底蕴的沉淀,让观者在方寸印石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永恒。
三、奇:打破常规的艺术突围
“奇”是艺术创作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它代表着突破与创新,是艺术家个性与创造力的彰显。也是翟卫民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中最大的亮点。他敢于打破常规,以奇思妙想构建独特的艺术语言,让作品充满惊喜与张力。
不管是书法还是摹印,翟卫民先生最擅长将不同书体的元素巧妙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他的行书作品常以行书为骨架,融入草书的流畅与篆书的造型,篆隶书作品又常融入行草的笔意,强调其书写性。字形大小错落,欹正相生,有的字如巨人挺立,有的字似孩童嬉戏,充满趣味性。他在章法布局上敢于打破传统的整齐排列,大胆留白,疏密有致,气韵生动。在翟老师的肖形印与多字印中常常以极夸张的手法出奇制胜,印面常采用不规则的外形,打破传统印章的方正格局。在多字印中,他善于利用一切古文字的造型元素,变化融合,巧妙布局,通过字形的大小、疏密调整,形成独特的节奏感。线条穿插避让,自然天成,一派生机。。
这种“奇”,是对篆刻艺术边界的拓展,展现出艺术家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种“奇”,并非刻意求怪,而是艺术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大胆突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四、古:文脉传承的精神溯源
“古”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脉,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审美基因。翟老师在书法篆刻中,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以笔墨刀石为媒介,追溯古老文明的精神源头,让作品散发着醇厚的古韵。这种“古”意,一方面指向取法,另一方面指向境界。
翟老师对整个古文字系统的研习堪称深入骨髓。他的作品,不论书法还是篆刻,从字形结构到笔画形态,都极力还原先秦的古朴风貌。线条如青铜鼎上的铭文,圆润饱满,富有弹性;字形端庄稳重,充满庙堂之气。
翟老师的书法注重中锋用笔,使笔画力透纸背,展现出古人“锥画沙”“屋漏痕”的用笔境界。在章法上,他借鉴石鼓文的排列方式,字距行距宽松,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 他的篆刻,借鉴战国古玺的风格,文字结构奇崛多变,生机盎然,印面边框残破斑驳,似历经岁月洗礼。在刀法上,他刻意保留刻痕的原始感,使印章呈现出古朴苍劲的质感。他还善于运用古文字的变体与通假,赋予印章独特的历史韵味。
这种“古”,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与传承。这种“古”,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守护与延续。
翟老师的书法篆刻艺术,在“清、厚、奇、古”四个美学层次上交相辉映,以清逸之姿超脱尘世,以厚重之力震撼心灵,以奇崛之态激发想象,以古朴之韵传承文脉,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生动诠释,为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拓宽了借鉴的道路。翟老师依仁游艺,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正为自己精准导航,在深耕传统和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品内涵的提升,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思考融入到创作中,这正是他不懈努力的方向。不经意间,我又看到了他那“上下求索”的身影……
亮津阁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