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里河东入海”
浙江的脉搏与海洋同频共振
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
为向海图强擘画了宏伟蓝图
面朝东海的浙江海洋大学
以弄潮儿的胆魄挺进深蓝
将澎湃的海洋科技与智慧
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创新热土
驱动着向海图强的磅礴动能
“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殷殷嘱托如灯塔般指引方向。浙江省委吹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号角。这不仅是期望,更是浙海大人肩负的时代使命与奋斗坐标,激励着浙海大人在海洋科技创新前沿勇毅前行。
浙江海洋大学与省海洋经济发展厅举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签约
(一)学科向新:三局同布,串起蔚蓝链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振兴,根植于学科的硬核实力与前瞻布局。浙江海洋大学紧扣国家所需、浙江所向,以“学科点、学位点、专业点”三局同布为战略支点,六措并举,锻造服务深蓝的学科链与创新链,勇闯科技前沿。
高层次涉海人才培养体系跃升。瞄准“海洋强国+浙江产业升级”,2024年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举斩获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核心涉海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博硕贯通”的历史性突破。近三年向海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关键岗位输送硕博人才1200余人,其中85%扎根涉海一线,成为驱动蓝色经济的生力军。
浙江海洋大学首次承担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
构建“2高峰+6高原”学科服务矩阵。针对获批的8个省级一流学科,实施分层建设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做强海洋科学、水产两大“高峰学科”,锚定冲击国家级平台与登峰目标,重点攻关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深远海智能养殖等前沿技术;同时,分层支持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高原学科”强化特色、提升服务地方贡献度,夯实产业基础。近三年合力破解海洋渔业资源高效利用、深远海养殖装备国产化等产业关键难题20余项。
对接前沿动态重塑学科体系。紧密追踪浙江海洋产业及国家战略、需求,制定《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发展规划》,建立“需求牵引-动态调整”机制。涉海学科占比跃升至85%,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达6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28个,确保学科链深度适配产业链。前瞻布局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速大学科技园建设,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浙江海洋大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提升国际影响力引领前沿。以ESI全球前1%学科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提升学科内在质量与国际声誉。ESI前1%学科数量增至7个,覆盖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等关键领域,位列全国海洋类高校第二位,相关成果被《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Aquaculture》等国际顶刊报道。U.S.News2025-2026世界大学排名跃升至全球1117位,海洋相关学科表现亮眼。
浙海大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海洋5G终端成功入选浙江省2025年首批“两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清单
激活海洋产业创新增长极。面向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海洋+X”交叉学科。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海洋、城市海洋学、海洋医药、海洋信息等前沿,设立首批校级交叉学科项目15项,建设校级交叉中心6个。超常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谋划申报省级“海洋+人工智能”交叉中心。近三年在交叉领域孵化专利多项,部分步入产业化轨道。
浙江省组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
深化“学科-产业”协同创新链。聚焦海水养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核心领域,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协同育人体系。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协同创新中心30余个,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占比达60%。强化联盟合作,推动建立省海洋学科联盟,共建国家海洋养殖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组建省船舶与海工装备学科联盟。近三年企业参与指导研究生,联合发表论文200余篇,转化科技成果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二)评价向实:破“五唯”之锁,激融合之能
传统的“五唯”评价体系曾如无形枷锁,束缚着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浙海大锐意改革,以“四论英雄”重塑价值标尺,驱动教科产融合生态焕发勃勃生机。
舟山市“产才双进”行动启动仪式
人才效益论英雄。打造“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校企人才引育联合体,互聘共享4位省部级以上人才。以“浙石化产业学院”为例,浙江海洋大学已输送博士后2人、硕士10人,培训骨干350余人次。推进“揽才育才”引才专项行动,近五年,校地联合引育国家级海洋科技人才21人,本科生留舟就业率超19%,为舟山海洋强市建设筑牢人才基石。
浙江海洋大学助力洞头打造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
重大项目论英雄。在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引领下,学校联合成立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省海洋石化与新材料产业联盟等重量级载体。落实清单管理,推动项目成果培育捷报频传。标志性成果“东海渔业资源修复与海洋牧场构建”,成为舟山首个农业领域部省联动项目。真金白银的投入见证决心,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三年间从1.03亿跃升至1.67亿元,为重大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
浙江海洋大学成功开展黄金品系大黄鱼选育工作
创新成果论英雄。做精平台、做实转化。聚焦舟山海洋产业链,高质量建设“全省深远海适养种质发掘与高效牧养技术重点实验室”“中意海洋生物群功能生物学浙江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鼎力支持浙江海洋发展研究院、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的领军人才培育与标志性成果产出。同时,大刀阔斧优化技术转移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让智慧结晶在市场中检验价值、创造效益。
博士在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中指导
服务地方论英雄。全力支撑舟山“985”工程。建成地方研究院9家、科技小院6家,教授博士深入企业车间、渔村码头,5人次荣获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称号。“舟山海事博士服务团”为甬舟高铁、LNG码头、海上风电等重大工程提供专业护航,将论文写在工程建设一线。
(三)平台向海:破孤岛之困,引八面来风
海岛高校如何突破地域桎梏,深度融入“创新浙江”建设的澎湃大潮?浙海大以“三二一”模式,交出了一份破解“创新孤岛”的智慧答卷。
浙江海洋大学在象山组建成立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
面对海岛“真人才”难引、“真项目”难聚的瓶颈,学校创新性地强化“人才-平台-企业”三方联动,精心打造离岸科创平台,精准打通科创供需两端。在省内外沿海地区,象山、洞头等10个“两院一中心”星罗棋布,如同伸向广阔市场的灵敏触角,实时捕捉产业痛点与前沿需求。同时,更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胸襟,在北京等地设立“智力飞地”,与嵊泗共建智慧海洋研究院,实现“人才在北京、项目在浙江”的柔性引才模式。无形的信息流与人才流跨越山海,将最前沿的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岛。
浙江海洋大学与巨融能源(新疆)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巨融学院及巨融能源石油与天然气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此招成效斐然,创新活水奔涌而来。2024年,学校横向到校经费同比激增22%;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幅更是高达47%,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舟山科创型企业浙江海骊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与学校合作成立企业研究院,新疆巨融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元与学校联合成立实验室及产业学院。双方首笔合作经费迅速落地,域外广阔市场与高端智力资源正通过创新平台源源汇入海岛。
从离岸飞地巧借东风破除孤岛困局,到“四论英雄”重塑价值激发融合伟力,再到学科深潜锻造硬核逐浪前沿,浙江海洋大学的每一步,都是向创新深水区的坚定挺进。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序章
弄潮深蓝方显担当
浙海大人深知
唯有持续向海而新
勇毅踏浪而行
方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篇章
注入那生生不息、
澎湃万里的深蓝动能!
来源:发规处、人事处、合作发展处
美工:秦佳瑞
责编:封孙乐
一审:郑乾斌
二审:沈家迪
终审:陈香娟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