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破窗,敲响铁路应急机制警钟

2025-07-05 05:14 浙江湖州

“要闷死了!”2025年7月2日晚,K1373次列车因货物列车侵入轨道发生侧面冲突,被迫滞留浙江金华东孝站近3小时。车厢断电后空调停运,温度飙升至近40摄氏度。乘客王先生回忆:“衣服全被汗浸透,多人出现窒息感,连争吵的力气都没了。” 绝望中,一名黑衣乘客挥起安全锤砸向车窗,碎裂的玻璃瞬间涌入新鲜空气,却也击中了铁路应急体系的脆弱命门。  

黑衣乘客挥起安全锤砸向车窗

碎裂的玻璃瞬间涌入新鲜空气


应急失守:三小时的生命通道为何未开启?  

据亲历者描述,乘务员全程仅反复要求乘客“等待通知”,并向老人、儿童发放矿泉水,但**未启动任何实质性通风方案**。这与《高速铁路客运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办法》形成鲜明对比——规定明确要求:空调故障时需开启车门通风,安装防护网并专人值守。然而,现场既未开门,也未疏导乘客至其他车厢,更未调用备用通风设备。  

律师付建指出,若车厢内高温已威胁健康,砸窗可构成“紧急避险”。《民法典》规定,因避免人身危险造成的损害,应由险情引发方担责。而险情的根源,正是应急预案的僵化与执行滞后。  

法律争议背后:规则与人性的博弈  

事件发酵后,警方对砸窗乘客“批评教育后放行”的处理,折射出执法的人性化考量。但公众追问更深层矛盾:**当制度失效时,个体自救是否必须付出代价?** 铁路客服一度回应“砸窗需赔偿”,而《铁路旅客乘车安全须知》却载明“紧急情况下可使用破窗锤撤离”——条文与现实在此割裂。  

暑运大考:不能总靠“孤勇者”破局  

此次事故发生在全国暑运高峰首周,暴露出两大短板:  

1. 预案空洞化:虽有文本规定,但基层缺乏实操培训和资源支持,导致乘务员机械“等指令”而不敢担责;  

2. 权责模糊化:普通列车空调故障的通风标准远低于高铁,且未明确高温阈值下的强制措施。  

新京报锐评道:“打碎一扇窗容易,破除思维定式却难。” 当旅客的“窒息感”撞上系统的“窒息感”,铁路部门需将此次事件视为升级应急能力的转折点——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破局,让“生命至上”不再停留于口号。  

玻璃易碎,信任难重建。 若每一次危机都需“孤勇者”挺身而出,制度的尊严早已随车窗一同破裂。

央视网发声:列车故障乘客砸窗,砸破的不只是玻璃!为高温车厢内砸窗自救的乘客点赞!这不仅是破闷热,更是打破僵化应急机制的警钟。乘客觉悟可贵,铁路规章滞后之痛更需反思。

责任编辑:周胜利

湖州师范学院现代服务业研究院、长兴县网络文化协会、长兴县新联会新媒体分会、长兴县网络界人士联谊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