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法听——国咨律所每日法律资讯】(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2025-06-27 10:11 北京

    看每日法律资讯,知天下法律大事,欢迎关注国咨法听


    【高层法治动态】


    【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

    据报道,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完成,明年元旦起施行。该法调整了未成年人行政拘留执行条件:对于14至16周岁一年内二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可以依法执行拘留。同时,14至16周岁以及16至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若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同样可以依法执行拘留。改变了以往这两类未成年人通常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况。(来源:界面新闻、央视新闻)

    【国咨说】

    此次修订允许对14至16周岁一年内二次违法或初犯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未成年人执行行政拘留,改变了以往对此类未成年人通常不执行的惯例。此调整旨在回应社会对部分低龄未成年人严重违法行为惩戒不足的不满,也是试图在保护与惩戒间寻求新平衡,既能发挥行政拘留的威慑力,又能实现教育挽救,避免简单的一关了之。


    【“两高一部”: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意见》共二十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人民法院的职责。二是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责。三是明确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四是明确自诉案件的受理。(来源:澎湃新闻、央视新闻)

    【国咨说】

    该《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实践中因职责不清导致的立案难、移送难、追责难的困境,为债权人通过刑事自诉路径维权提供清晰指引,也是破解执行难顽疾、维护司法权威的关键一步。然而,后续的关键在于推动各级机关严格落实协作机制,确保线索顺畅移送、证据及时固定、案件高效办理,将纸面规定转化为现实执行力,让失信被执行人切实感受到拒执必究的法律高压。



    【国内热点】


    【辽宁:涉244.19亿余元非法集资,三被告最高被判无期徒刑】

    据报道,周某峰、王某东、鲁某在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以“山海集团”的名义,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累计骗取244.19亿余元。为掩饰、隐瞒集资诈骗所得的来源和性质,周某峰、王某东通过购买股票等行为使用集资诈骗赃款进行洗钱。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周某峰因犯集资诈骗罪、洗钱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王某东、鲁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十四年,并处罚金。(来源:光明网、新华网)

    【国咨说】

    周某峰等人以山海集团名义非法集资逾244亿元,并利用股票交易洗钱,规模巨大、性质恶劣。此案典型意义在于,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直指打财断血,彻底剥夺犯罪收益,将集资诈骗与后续洗钱行为数罪并罚,形成全链条打击,有效震慑企图通过金融创新外衣掩盖非法目的的犯罪行为,另外也警示了公众需高度警惕任何未经许可、承诺高回报的集资活动,守护好钱袋子。



    【国际热点】


    【新加坡:男子偷走份子钱,被判入狱一年】

    据报道,李某伟(音译)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偷走了5万新元(约人民币28万元)的份子钱后,将钱用于个人消费并赌博。警方很快将其抓获。在法庭上,李某伟承认犯有盗窃罪和参与无证经营者赌博罪。李某伟除了被判一年监禁外,还被判令在7月31日前向受害者偿还剩下的4.6万新元。如果未能做到,他将面临额外100天的刑期。(来源:红星新闻)

    【国咨说】

    李某伟在婚宴上窃取28万元份子钱并挥霍,被判一年监禁并被责令限期退还剩余赃款。本案将刑事惩罚与经济追偿相结合,既惩罚盗窃行为,又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受害人财产,未能退赔则加刑能够有效督促李某伟积极退赃。这种赔偿换减刑的思路,在保障刑罚严肃性的同时,突出了对被害人实际损失的弥补,为处理涉财犯罪提供了可借鉴的司法样本,尤其适用于犯罪所得易于挥霍的案件。



    【媒体评论】


    【媒体:各方沉默会让文学雪上加霜】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发布的一篇题为《一个“鉴抄博主”,为何让文学圈沉默?》的文章,引发不少网友关注。要认定相关作品到底有没有构成剽窃,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光靠学术论文查重软件,恐怕是很难得出定论的。然而,“保持沉默”不仅不能平息外界的质疑,还有可能让日渐边缘化的文学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甚至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这对于许多仍然热爱文学的读者和仍在坚持创作的作者来说,又是否公平呢?(来源:新黄河客户端、澎湃新闻)

    【国咨说】

    虽然单纯依赖查重工具难以界定复杂的文学借鉴与抄袭边界,但行业主体们的集体失声,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维护原创,反而可能削弱公众对文学创作生态的信任,加速其边缘化。文学界亟须建立由专业同行主导、程序透明的争议评议机制,勇于直面质疑、辨明是非,方能维护健康的创作环境,重拾读者信心。



    【学者观点】


    【王天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从身份到行为:劳动法规范构造的转型】

    劳动法源自国企劳动合同制改革,通过全员书面合同将固定工转变为劳动者,在立法中表达为基于身份的权利集合。随着非规范用工问题的出现,从属性理论进入我国学理和司法,构建了劳动关系认定的“合意—事实”解释框架,形成了从属性身份,并在立法论层面改造倾斜保护学说。但从属性理论无法突破身份构造的固有局限,难以破解超龄劳动者、建筑业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难题。顺应数字化和老龄化趋势,应以行为构造重塑身份构造,建立身份与行为的双层结构。劳动法规范以劳动行为为起点,藉由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事实行为的分类,构造身份化的团体成员权利束和非身份化的个体底线权利束,发展“有劳动就有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劳动法律体系。(来源:来源:中国法学网、《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5期)

    【国咨说】

    针对传统劳动法的身份构造难以覆盖超龄劳动者、农民工、新就业形态者等群体的保障困境,王天玉研究员提出以劳动行为为逻辑起点重构法律体系,核心在于建立身份与行为的双层结构,一方面保留基于劳动关系的集体协商、社会保险等“团体成员权利束”,另一方面创设基于劳动行为本身的个体底线权利束。

    【本期资讯团队】:

    资讯编辑:张一诺 任鹏鸽

    国咨说:律师郝陶然

    【服务热线】如需咨询法律问题,可私信留言评论沟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