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破,浙西南群山叠翠。庆元的高山茶林间,毛时庆夫妇熟练采撷野茶;遂昌的箬叶基地,新农人黄卫明踏露巡苗;缙云的“共富工坊”内,芥菜干散发着醇香……在丽水市县政协合力助力下,三片叶子——茶叶、箬叶、菜叶,蝶变为一片片共富“金叶”,成为革命老区“点绿成金”的生动写照。
庆元荒野茶:
从“隐匿深山”到“一叶千金”
在庆元左溪镇青竹村,距离县城60多公里的深山里,茶农们身背竹篓,穿梭于茶树之间,指尖在虬枝老干间翻飞,鲜叶簌簌落入竹篓。当首批“青竹1369”野茶拍出每斤万元的价格,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绿叶变金叶”的喜悦。
这片深藏于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叶”,拥有无可复制的高海拔、原生态基因。但是长期以来,因分散难采、山路阻隔、缺乏标准等,难以实现价值转化。
2022年初,庆元县委、县政府做出“深挖茶资源,开发荒野茶”的决策部署,一场覆盖庆元全域的荒野茶资源大普查旋即启动。
“荒野茶的特质决定了其产量无法做大。”县政协通过扎实调研,剖析1.3万亩荒野茶背后的痛点,并提出对策:走品牌化、高端化之路!
“荒野茶的‘野劲’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县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旺进多次在协商会上说。县政协委员卢振芳一语中的:“确定标准,登记造册,以溯源、认证抢占市场高地!”
2025年4月,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在丽水落地实施,为荒野茶精准画像:远离交通干线1000米、生产生活区300米;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海拔500米以上、树龄超50年;实现全流程溯源。
“新标准让老茶树有了‘电子身份证’!”安南乡茶农姚光平以每公斤3600元到25000元的价格,签下2026年度300多公斤的预售订单。
龙溪乡民生议事协商助力荒野茶技能团队推出高附加值、精细化茶叶产品;县政协牵线搭桥平湖市,达成100万元意向订单;市政协开展“双千双促”活动,深入相关村庄联系帮扶……荒野茶产业在政协的助力下不断壮大。
左溪镇“新农人”毛永宝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创立“九号茶厂”,650余亩荒野茶山带动217户茶农,户均月增收1500元,5个自然村集体收入破10万;龙溪乡小洋林场荒野茶基地负责人程龙巧妙融合“宋韵文化”“青瓷文化”打造文创产品,注册的“瘦金芽”每公斤卖到28万港元……政协“金点子”不断转化为富民“金钥匙”。
目前,庆元已有近万亩荒野茶山得到开发。全县17家运营主体推出了70多个荒野茶品牌,产量达到13.73吨,带动5000多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更可喜的是,庆元多个强村公司把旅游线路和荒野茶品鉴结合起来,开设“茶空间”。让游客品茗的同时,还能步入茶山探访百年古树。正如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鑫所评价:“标准明确促进生态保护,品牌溢价实现经济反哺,这正是‘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遂昌箬叶:
从“靠天吃饭”到“养山富山”
遂昌的大山深处,藏着30万亩优质野生箬竹。湿润的山风、清澈的溪水,赋予其叶片宽大、气味清香、柔韧性强的独特品质。据县供销社志记载,早在1966年,全县箬叶收购量便居全省第一。
然而,农民们采摘、烘干、打包后,只能等待流动收购。垵口乡小岩村箬农范大伯回忆说:“3天只能制作四五十斤干叶,挣七八十块钱,阴雨天还可能霉变报废。”
转机始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电商的兴起。随着知名粽企订单的逐年递增,箬叶供不应求,品质波动、产能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针对产业瓶颈,丽水市政协开展“红耀绿谷·同心向党”党建联建行动,市县政协委员下沉一线,对接资源、提供服务,推动成立产业协会,将分散的采摘、流通、加工等拧成一股绳。
2022年,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浙南箬叶市场投入运营,集收购、冷藏、烘干、分选、储存、交易于一体,串联起5个产业龙头合作社、农场,形成箬叶“共富工坊”集群。
这一“市场总站+分站”模式,极大提高了产业活力。每年7~10月采摘季,“流动供销致富车”穿梭于50余个村落,清晨采摘的鲜叶,傍晚即可变现,“现在鲜叶每斤至少能卖6元。”
鲜叶直达市场后,智能电烘房、恒温冷冻库以及数字化系统协同发力,实现了集中锁鲜、全年标准化加工,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干叶价格升至每斤20元,带动超千名农民变身‘产业工人’。”遂昌县供销社主任杨松长介绍,遂昌箬叶已精准对接杭嘉湖等长三角市场,成为五芳斋、昌记、真真老老、南湖斋等知名粽企的重要供应商,签订千吨级供销协议。
产业升级,源头是关键。县政协委员、县统计局副局长邹丽景在大会发言中建言,组织化、科技化与品牌化三轴驱动。县政协委员、县烟草专卖局局长蔡芳晖在提案中建议,推动种植规模化。
良策转化为“施工图”。在箬叶重要产区垵口乡,通过割灌除藤、疏伐透光等方式养山扩源,拓展可采面积至5000余亩;大力推广容器苗抚育技术,2024年首批2万余株苗未出圃即售罄,创收30余万元。北界镇建起箬叶种苗繁育基地,创新“村集体+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箬叶离开大山的瞬间,就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开始。”2024年,遂昌箬叶产量达到3600吨,产值超亿元,“遂箬”公用品牌成功注册。一片小小箬叶,在这片森林覆盖率达83.51%的绿谷中,续写着“养山富山”的新传奇。
缙云菜干:
从“乡愁滋味”到“共富滋味”
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超声波清洗机高速运转,光选异物机精准剔杂,显示屏实时监测发酵槽内的温度、酸度数据……缙云县政协委员、公司总经理赵风亮轻轻捻起一片乌润发亮的菜干,眼中满是自豪:“这不仅是萦绕在缙云人心头的‘乡愁滋味’,更饱含着现代农业的‘共富滋味’。”
厂门外,满载的货车整装待发,将这份醇香送往全国。谁能想象十多年前,当地菜干还曾滞销堆积。
“缙云烧饼”的走红,带火了“灵魂馅料”菜干。然而,传承500年的“三蒸三晒、低盐回卤”古法技艺,却长期囿于家庭作坊模式,品质不一、效率低下。
“用现代化机器取代人工,是对匠人匠心的新追求。”县政协委员、县菜干产业农合联副理事长刘康最早研发出“立体晾晒”技术,使得晾晒时间减半,人工成本直降80%。
2021年起,缙云县政协将协商桌搬至菜干产业升级主战场——东方镇的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市、县政协委员,加工企业代表,种植大户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商议出产业升级新路径——
流转3000余亩土地推行标准化种植,核心区引入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缙云菜干培训中心、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招引四届丽水市政协委员、浙江固弛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涛“跨界”投资,打造全市首家全流程生产、全链条管控的菜干企业“菜味居”……
产业变革的风景,在东方镇徐徐铺展,千亩翠绿的芥菜田与风景如画的东方绿道相映成趣,“夏稻冬芥”轮作模式让每亩冬闲田增收超万元。菜干培训中心里,非遗技艺传承教学与日产最高20万个小烧饼的全自动生产线和谐共存。
“好山好水出好菜!”东方镇党委委员、委员履职小组成员王武强言语间充满自豪。目前,该镇芥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菜干产量占全县七成,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以此为缩影,昔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梅干菜精神”,凝练为全县新时代的共富引擎。
制定芥菜栽培和芥菜干加工两个市级地方规范,牵头起草全国首个团体标准,并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县农业部门通过举办菜干文化节、建设芥菜农耕主题文化园、推出以芥菜干为食材烹饪的东方“博士宴”等举措,深挖产业文化内涵。跳出单一馅料赛道,创新推出的菜干酱、预制菜、功能茶饮等产品让整株芥菜物尽其用,菜干冰淇淋、菜干咖啡更是俘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味蕾……2024年,全县菜干产值达1.22亿元,带动7000多户农民年均增收2.8万元。
“丽水还有森林碳汇这一由万千树木织就的最大‘金叶’。”丽水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市政协将勠力同心,投身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的探索实践,走深走实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的创建之路……
作者:徐文燕、吴康
来源:联谊报
制作:岑超
浙江政协同心苑
浙江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