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夏日的一池清荷

    编辑于2025-06-27 08:43 浙江宁波

    一池清荷,悄然推开鄞州的盛夏。

    东钱湖的莲波潋滟,走马塘的荷风盈袖,千年水乡的脉脉柔情,皆凝于这一枝亭亭。

    从《诗经》的泽陂吟咏,到唐宋的秘色青瓷,荷莲不语,却将光阴的故事,写进碧叶红萼之间。

    图为荷花。

    荷莲,古已有之。《诗经》有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鄞州的荷花,最早在文人笔下绽放出独特的风采。

    “东湖百顷莲,夏日傲赵盾。”在南宋丞相郑清之眼中,家乡东钱湖百顷莲荷,夏日盛放,其蓬勃生命力足以“傲视”当年的晋国权臣赵盾。

    即使秋天,东钱湖的荷花枯败,在清朝董沛看来也是别致的:“枯荷浅水留残盖,疏柳平堤趁小车。”

    图为雨中残荷。

    寺前,村后,田野里,一池荷花是诗情画意,是惬意时光。

    清代倪像占在描写鄞南风物时称:“池莲并蒂晚红酣……横塘莲叶易擎花”,池中并蒂莲在暮色里红艳欲滴,横塘的莲叶轻托着盛放的荷花。

    清代诗人忻宇春在《鄞南杂咏》中这样描述:“荷花桥外水如天,十里风香载酒船。”云龙荷花桥因桥畔遍植荷花而得名,诗中的荷香与酒香交织,勾勒出一幅水乡夏日的闲适画卷。

    荷叶田田,总有采莲歌不断。明朝诗人李玮游历东钱湖时,听到动人歌声,为殷湾风光所倾倒,“歌声出采莲”,“城畔清池足芰荷,游人多唱采莲歌。扁舟日落犹回首,会有香风天外过”,清朝文学家万斯同在诗中道尽荷塘之乐。

    图为东钱湖荷花。

    诗词中的荷莲,更是文人笔下的鄞州风骨,寄托了诗人借荷言志的精神追求。

    北宋时期,走马塘陈氏一族以荷明志,将荷花尊为“族花”,寓意子孙后代当如荷花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四世祖陈禾的刚直风骨,恰如荷花的品性。他曾因直谏宋徽宗而不慎扯破龙袍,留下“碎首撕龙袍”的典故。陈氏祠堂的对联“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至今传颂其精神。

    清时诗人洪晖吉更作《秋兴百一吟·秋藕》一诗,赞其气节:“莲尽空余藕,玲珑七窍藏。污泥谁得染,素节自含香”。

    鄞州的荷花文化,还镌刻在文物与器皿之上。

    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堪称越窑青瓷的代表作。茶盏造型如盛开的莲花,盏托似轻卷的荷叶,釉色清亮如冰似玉,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珍品折射出唐代宁波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兴盛,也见证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的辉煌历史。

    图为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荷花形托盏。图源:鄞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宋时,荷花元素已融入鄞县人的日常生活。出土的铜镜背面多铸莲纹,天封塔地宫发现的鎏金荷花熏炉,无不显示荷花在器物装饰中的普及。

    唐代禅宗高僧法常的《大梅山》则描绘了大梅山荷花的禅意之美,将荷花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一池荷叶衣无尽,几树松花食有余。”

    荷花还出现在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中。清代倪像占作的《鄮南杂句》:“记取莲花铜漏彻,先看旭日照金峨”,同代的宁波人娄景璧在诗中《过谢天童书室》也提到了“莲漏”:“莲漏丁丁更夜长”,听着莲花漏壶的滴水声“丁丁”作响,更觉长夜漫漫,空寂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荷花的艺术表达更趋多元。

    2024年,鄞州特产伴手礼——螺钿镶嵌莲纹香盒在浙江省“浙派好礼”评选中获金奖。香盒以莲花为饰,插香孔设计为金蟾,兼具实用与文人雅趣。

    另一项创新茶艺《太白茶香·青瓷滴翠》,以唐宋时期的荷花盏、莲花碗等越窑青瓷器形,设风炉,汲取太白山虎跑泉水,形成一套优雅、古朴的青瓷碗泡茶艺技法,泡制出清纯甘洌的太白茶,获得“中华茶奥会·中国茶人之家”2024年第十六届总决赛的“最佳茶席设计奖”。

    走马塘则将古村文化、荷塘景观与咖啡休闲相结合,推出荷塘咖啡风靡一时。边喝咖啡,边欣赏“接天莲叶”的田园风光,是乡村独有的慢生活。

    图为荷花。

    在创意与传承中,古老的荷花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宁波古诗有云:“叶败无情藕更鲜”,“菰米莲心味共夸”。

    莲根茎为藕,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相当高。而荷之果实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一直以来均是市井生活所爱。

    图为莲蓬。

    相传自清代起,镇海、北仑、鄞州等地开始有了元宵吃“丫头羹”或“百果羹”的独特食俗,诚如宁波老话所说:“正月十四夜,家家丫头羹。”“丫头羹”是甜食,类似百果甜羹,其诸多配料中就有莲子。

    民间还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百姓以荷叶包饭,取其清香解暑之意。银耳莲子羹、桂花糯米藕、进士莲藕汤……千年的味道代代相传,成为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其中“鄞州十碗”之一进士莲藕汤更有地域特色,据说姜山的考生考前都要喝一碗莲藕、玉米、排骨煲的进士莲藕汤,寓意金榜题名。2023年,进士莲藕汤上榜“味美浙江·百县千碗”1000道风味美食名录。

    图为进士莲藕汤。图源:千年古村走马塘微信公众号。

    莲藕之用,不止于此。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南宋的夏至,在清歌声中,丞相史浩饮的是醉人的莲花酒。嘉靖十八年(1539),日本遣明副使策彦周良来到宁波,在宁波城西门口外见到酒屋书有“莲花白酒”等字,可见莲花白酒还是当时甬上的流行。

    近几十年来,姜山、五乡等中部河网平原多将莲藕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多时全区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走马塘村民还恢复古荷塘,挖掘陈氏家风,使“清廉符号”焕生机。现在的走马塘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荷塘成为其核心文化标识。

    鄞州的荷花版图也更趋多元。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西侧上百亩荷塘,是宁波规模最大的赏荷地;鄞州公园的荷塘则以精致造景见长,其“清荷·堇书房”临池而立,书香与荷香交融;善园的荷塘与古宅相映成趣;院士公园将睡莲与科学文化融合;东部新城的都市荷塘则展现现代雅趣。

    图为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西侧的荷花盛开。

    荷花庄的故事更是鄞州荷文化融入生活的缩影。明末清初,武林大师王征南隐居于此,练功的步桩形如荷花,故得名“荷花桩”。后来此地发展为荷花庄,荷花路由此而来。上世纪80年代,荷花庄一带从农田渔村蜕变为文明社区——划船社区,开创了宁波小区文化的多个“第一”,并从这里走出“小巷总理”、全国道德模范俞复玲。

    作为宁波第一个“原拆原建”的省级未来社区试点项目,划船未来社区建设正在紧张推进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打造成为一个集居住、商业、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品质社区,荷花文化将以崭新形式延续。

    荷,根扎淤泥,心向云霄,正如这座城——一半是千年沉淀的厚重,一半是奔涌向前的锋芒,在时代的脉络里静静生长,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