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德媒:多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陷危机,我们的机会来了!

    2025-06-25 22:21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并持续在销量上领跑全球。但德媒《经济周刊》报道称,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背后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报道认为德系车企已经迎来了“翻盘良机”。

    报道援引分析机构Rho Motion的调查称,今年5月,中国境内新增注册的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超过100万辆,占据全球160万辆销量的绝大部分。然而,尽管数据亮眼,许多中国本土车企却被认为陷入了生存危机。

    文章指出,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早在十多年前便由国家补贴政策强力推动。这一激励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他们在技术和价格上展开激烈竞争。虽然迅速推动了中国成为全球电动车标杆,但当前这一模式正面临瓶颈:企业数量增长远快于销量,价格战持续恶化,已经超过规模效应所能承受的范围。

    《经济周刊》特别提及,比亚迪(BYD)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近日宣布对其22款车型进行高达34%的价格下调。这一举措引发资本市场剧烈反应:比亚迪股价大幅下跌,其他车企市值亦受波及。市场投资者释放出明确信号:对“价格内战”感到不安。

    ▲图源:Reuters

    业内也有强烈声音发出警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将目前形势与恒大危机类比,称整个行业存在崩盘风险。对此,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呼吁企业制止恶性价格竞争。同时,官方媒体也公开点名部分企业的“恶性补贴”行为,指出这种短期策略将损害行业整体质量与创新力。

    在支付链条方面,监管机构也采取行动。报道指出,部分车企长期拖欠供应商款项,存在“极高的未清偿义务”。政府已要求整车厂商必须在60天内完成付款,否则可能导致大批供应商破产,从而动摇整个产业链的根基。

    ▲图源:Lars Penning/dpa

    《经济周刊》认为,长年累积的产业补贴政策催生了庞大的、但未必健康的市场结构。当前的报废置换补贴政策继续刺激着销量,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压力。业内专家预计,中国电动车产业即将进入实质性的洗牌阶段。

    《经济周刊》援引汽车研究中心(CAR)专家比阿特丽克斯·凯姆(Beatrix Keim)的话指出,年销量不足20万辆的车企将难以为继,投资者正加速撤离,缺乏研发资金的小车企将陆续出局。

    即使是已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也可能被波及。凯姆表示,像蔚来(Nio)这样的公司虽然拥有多个子品牌,并在海外扩张活跃,但若长期无法盈利,未来也可能被更大企业收购。她预测,未来或有西方汽车集团如斯特兰蒂斯或大众收购零跑或小鹏等中国新兴品牌。

    ▲图源:Christof Stache/Getty Images

    报道称,这场混乱或将成为德国车企的机会,“虽然曾对中国对手的技术攻势措手不及,但(德国品牌)已凭借新的产品线重获竞争力。”凯姆指出,在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之际,中国的消费者可能会重新选择信誉良好的国际品牌,

    这位专家总结认为,正是传统制造商一贯强调盈利能力、储备与稳健投资的策略,使其在当下乱局中具备明显优势。尽管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仍面临挑战,但这场行业重组也为其带来了“明确的机会”。

    (欧洲时报德国版紫蒿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