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掰玉米的哲学

    2025-06-24 02:26 浙江金华

    春夏之交,田野里的玉米秆子挺得笔直,青翠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母亲在玉米地里穿梭,粗糙的手指捏住那些刚刚冒头的玉米棒子,每一杆上只留下最壮实的一个,其余的便毫不留情地掰下来,丢进竹篮里。那些被淘汰的小玉米棒嫩生生的,掰断处渗出乳白的汁液,像是婴儿无声的眼泪。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心里一阵阵发紧。“妈,都留着不好么?”我忍不住问道。母亲直起腰来,用袖口抹了把额头的汗,淡淡地说:“只能留一个,不然所有的都长不大,白忙活一场。”

    这话轻飘飘的,却在我心里扎了根。后来我渐渐明白,母亲那看似残忍的举动里,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舍得”的道理。土地的养分和玉米杆的承载力都很有限,若贪心地想留住所有果实,最终不过是收获一把干瘪的籽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时间、精力、情感,都像那玉米秆里的养分一样有限,若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放弃,到头来恐怕连一个饱满的果实也结不出。

    学生时代,我有个同学姓陈,大家都叫他“陈百科”。他确实什么都知道一点,从天文地理到明星八卦,从编程代码到菜谱秘方,似乎没有他说不上来的话题。课堂上老师提问,他总能接上几句;朋友聚会,他永远是最活跃的那个。可奇怪的是,期末考试时,这位“百科全书”却常常挂科。毕业那年,大家都找到了去向,唯有他还在各个招聘会上奔波,简历投了上百份,回音却寥寥。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学校的小餐馆里,他面前摊着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程序员认证的复习资料,还有半碗已经凉透的方便面。“我也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他苦笑着对我说,“感觉每条路都有吸引我的地方。”

    我想起了母亲的庄稼地,陈同学多像是一株不忍心掰掉多余玉米棒的秆子,让养分流散在了太多枝节上。知识面广本是好事,但若没有专注的领域,就像一片浅滩,永远无法形成深邃的湖泊。那些在各个领域都小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先在某处深深扎根,再向四周伸展枝叶的。

    工作后,我认识了老张,公司里的技术骨干。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只有一台电脑、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和几本工具书,简洁得不像个工程师的工位。每周五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花一小时整理电脑文件,删除不必要的邮件和文档。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勤于“打扫”,他说:“东西堆多了,重要的就被埋没了。”起初我不以为然,直到有次系统出现故障,整个部门手忙脚乱、翻箱倒柜,工作几近瘫痪时,老张不慌不忙地调出几个关键文件,十分钟就解决了问题。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精简的力量——不是为了简单地减少,而是为了让真正重要的东西能够被看见、被使用。

    前些日子回老家,又看见母亲在玉米地里忙活。将近八十岁的人,腰弯了,眼花了,动作慢了,可掰玉米的手法还是那样利落。“咔嚓”一声,多余的玉米棒应声而落。我忽然发现,这些动作里有一种近乎艺术的节奏——不是胡乱掰扯,而是先轻轻抚摸玉米秆,找到最饱满的那个苞谷,然后才果断地去掉其余的。

    这让我想起城里朋友王老师家的阳台。不过五六平米的空间,却总让人觉得宽敞舒适。那里只摆着三盆植物:一株栀子,一盆兰草,还有棵小小的金桔。王老师说,她每年都要狠心剪掉栀子多余的枝条,“别看现在光秃秃的,等开花的时候,保准比那些枝繁叶茂的香得多。”果然,初夏时节,她家的栀子花能香透整个楼道,而隔壁家院子里那株从未修剪过的,虽然枝叶茂盛,开的花却稀稀拉拉,香味也淡。

    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可实践起来却总是难。就像我书房里那摞永远读不完的书,明知其中大半都不会再翻开,却总想着“万一哪天要用呢”。直到去年雨季,墙角渗水泡烂了几本,我才痛下决心清理。留下的不过二十来本,可奇怪的是,这些日子读书反而更勤了——因为眼前都是真心想读的,随手拿起一本就能沉浸其中。

    现代人活得累,多半是因为舍不得“掰玉米”。我认识一位做紫砂壶的老艺人,他的工作室里永远只有三五把壶在制作。“做多了分心,”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泥坯说,“泥巴跟人一样,你得专心对它,它才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你。他一年顶多完成十把壶,把把都是精品。而那些批量生产的作坊,虽然日日出新货,却难有一件让人驻足的作品。

    学业之路亦是如此。朋友儿子阿哲读博时,曾同时参与三个跨学科项目,每天疲于奔命却进展甚微。导师指着实验室窗外的玉兰树说:“你看它,百花齐放,但没有一朵是特别出彩的是吧?”阿哲醍醐灌顶,毅然退出两个项目。当他把所有精力灌注在“纳米材料界面效应”这一个课题时,沉睡的数据突然开始说话。后来那篇论文不仅登上顶刊,更催生了一项专利。正是当初忍痛掰掉的两穗“玉米”,让学术的枝干终于承得住果实的重量。

    在这个选择过剩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母亲掰玉米的那种智慧。超市货架上摆着十几种酱油,视频网站存着上万部电影,购物App推送着无数“必买清单”。我们焦虑地刷着手机,生怕错过什么,却忘了关注已经拥有的一切。其实生命的养分从来有限,要懂得集中灌溉。老周退休后迷上了山水画,把年轻时收集的邮票、钱币全送人了。“专心做好一样,这辈子就够了。”上个月去看他,墙上挂着的作品已初具专业水准。而我的另一位长辈,退休后报了书法、摄影、太极拳等七八个班,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总抱怨“什么都没学精”。

    每当我面临选择困难时,就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在玉米秆间游走的样子。她不是无情,而是太懂得朴素的生存智慧——阳光雨露就那么多,要给最有可能长成的那一个。那些被母亲掰下的小玉米棒,最终成了鸡鸭的饲料;我们人生中舍弃的种种,也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生命。就像修剪过的树木会更茁壮,清理过的心灵才有空间容纳真正重要的东西。生活的饱满从不在囤积的广度,而在深耕的纯度——每一次清醒理智的割舍,都是对核心生命的浇灌。

    作者:季娟樨,金华市作协会员。爱好诗歌散文创作,散见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