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娄山腹地深处,距桐梓县城150公里的狮溪镇张柳台村及其附近地区,由于保留了较多的民族、家族演变信息和人文发展元素,遗留有较多古遗址、古墓葬及古祠堂而成为一座难得的天然民族、民俗博物馆,吸引着四方的人们。
从重庆南川区小河镇沿南川河顺流而下,进入贵州桐梓县境界牌村不远,即到两山夹一河的张柳台自然村。在公路上极目远眺,小山村后面远处的科门山山势陡峭,拔地而起,像一道环绕的屏障拱卫着山间一块块错落有致的台地,台地上一间间民房散落其间,村前一条蜿蜒的古老石板山路直达南川河底,左右龙虎沙丘环抱形如螃蟹角,外环两支直达河底,犹如蟹角两夹。整个自然村子背靠科门山,其势蜿蜒而来,雄伟突兀,隔河对岸为马岭岩,形如佩鞍而行之骏马,护卫着山间如星星点点的民居。
这独特的自然山村就是黔渝边区桐梓、南川、万盛众多张姓子孙的发源之地,每到清明,各地张姓子弟,几处分祠或派代表涌向这里,祭奠共同的祖先,传承优良的家风,共叙族人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显示出这个大家庭枝繁叶茂。
张柳台村原名柳台村,为当地少数民族(初步考证应为仡佬族先民,而黔渝张氏族谱记载为苗族)柳氏世居之地。1457年(明武宗正德年间)张氏入(桐)一世祖随军镇压少数民族住营柳台村,取柳氏女为妻,并改柳台村为张柳台。从此张氏在此逐渐繁衍为黔、渝交界的豪族大户,其族众分布在黔渝交界的桐梓、南川和万盛等地。
该地张姓子弟,不论分布远近,都把张柳台视为他们的发源之地,其入黔第九世为字辈族众,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在山间建一小祠,供神祀祖,至清同治十一年又在其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族众的倡议下,历时八年建成了现在仍屹立于张柳台的张氏宗祠。
建成距今约150余年的张祠宗祠,处于张柳台村中心的一块平地上,周围数百株古柏环绕其间(上世纪50年代修川黔铁路被伐为枕木),陡增肃穆森严之象,祠前原有一照壁,屏挡祠门。祠门上面用瓷片镶成“张氏宗祠”,门两边石门枋上刻有“效百忍遗言同敦孝友,法双铭家训大振伦常”将张氏家训源流古风尽含其中。
宗祠周围墙壁以石头为基,墙体为砖砌封火墙,外加铁打抓钉穿墙和内木列柱头相连,互为支撑,十分坚固,难怪历经150余年风雨,张氏宗祠屹立如故,仿佛向人们昭示着那逝去的岁月。
步入大门,祠内地面全以平板青石扣接,正面为正殿,有两抱粗紧口柱八根,黑漆饰面。旧时有违反族规国法的族人,由族众所举年长德高之人当众进行教育,抱柱以法,促其改过自新。大殿柱联匾额均为古时要求族人遵守的忠孝和平,维护世事家风的教义。正殿立有张氏祖宗牌位,神龛之匾上书“百忍风高”,下殿为“源远流长”,将张氏远祖及家风铭刻于显要之处(传说张氏远祖张公艺居山东寿张县,唐高宗驾临山东封秦山至张宅,见张氏九世同居一堂,众家人和睦相处,家中正堂上书有百余忍字。唐高宗甚感欣慰,命赐绵帛。从此,张氏“百忍堂”之名传开,成为张氏世代相传的家风)。
张氏宗祠正殿前有石栏杆,上面的石雕精致朴雅,其中的二十四孝图更是将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传统美德传说尽刻其间,为我市存世不多的古石雕。正殿左右为两层木结构厢房,用作族人四时聚会或春秋祭扫时供族人休息畅叙。下厅靠山门是戏楼,上悬一匾,书有“响遇行云”四字,四周板壁衬柱,皆刻画山水人物,雕镂中空栩栩如生。张氏宗祠的建筑、联匾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之精华,是遗留在大山深处的难得的仅存不多的瑰宝。
张氏入桐(渝)二世祖、三世祖等辈祖墓,排葬在张氏祠堂后面的石院子,除二世祖一墓为独立墓葬处,其余三世祖兄弟多人及夫人为并排安葬的石棺墓,而紧密相邻的则是张柳台村(即原柳台村)原主人柳氏一排石棺墓。不要小看这一字排开的十多函石棺墓,却向人们传递了众多五百余年左右的文化信息,一是类似墓葬遵义学界也认为是世居民族仡佬族等墓葬;二是柳氏族人在当地也茫然无存,有人说迁往綦江、合江等地,可能反映出当地少数民族在那个时代的境遇;三是柳氏族人的墓葬均无铭刻,而张氏祖墓则有铭刻,虽然外看葬式相同,但却有了新的变化。然而留给人们更多的则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变迁的具体情节。张柳台及附近的类似石棺墓多,墓碑上体现了太多的人类、民族、家庭演变的文化信息,值到人文学家们认真研究。
而在这不大的山凹中,民居、古祠、墓葬一应俱全的张氏族人栖息地,独缺了张氏一世祖的墓地。据其家谱记载,张氏入桐一世祖在平息“苗乱”后,奉命离桐赴思州数年未还,其妻柳氏立下孟姜之志,不畏山高路远赴思州寻夫,结果病逝于芭蕉坝刘家屋基,并葬于斯。张氏子女前去扫墓,只见群蚁舍泥将坟堆得又高又大。若干年后张家后人买下刘家屋基,更名张家沟,并培植松柏,雇专人看守。而张氏四代以后的历代祖坟则清清楚楚地分布在桐梓南川、万盛各地,为人们全面地呈现了一个家族演变的完整的历史过程。
走在张柳台及附近农家,热情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碗热腾腾的油茶,这种既充饥又能解渴更能提神的饮食品,是这里及附近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饮食文化亮点。张柳台邻近的金佛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遗有数千棵原始古生大叶茶,其中最大的一株已有1400余年历史。《茶经》记载这一带也是茶的原生地。而这里的人们把茶和饮食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及茶文化,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油茶制作形式,油茶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大同小异,一般先用铁锅,将适量猪油(或菜油)煎好,放入适量自家采制的茶叶炒酥,再加入适量的水并用木瓢反复揉磨成糊状,再加入其它辅料如茶椒、芝麻、生姜、盐等酌量加水熬制而成。由于油茶既充饥又提神,因而这里的人们又把其称为“干劲汤”,现随着生活方式和劳作结构的改变,油茶制作也不如以前普遍,但农忙季节人们还是离不开它的。
在张柳台村及附近一带,还遗留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溪高腔大山歌。这种流行于这一带的原生态山歌高亢粗犷,感染力及穿透力极强,调式丰富,歌词多为七言句,是这里人们日常劳作、生活与地域风情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这种古老的高腔山歌在这一狭小的区域能够传唱至今,充分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山歌过去是人们在两山之间应和产生,当然也是由于这一带多为高山狭谷所致,同时也是在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夜郎文化、巴蜀文化及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山地文化,隐藏着许多当地人生活及发展的密码,又包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正因为狮溪高腔山歌承载了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特殊族群人们的不同文化样本,因而也被列入我市不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柳台由于地处大娄山深处,地理位置偏僻,因而较好地保留了较多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信息,成为难得的民族、民俗天然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和民俗爱好者。(来源:遵义市百家姓文化研究会/ 作者:申翔 摄影:张维)
贵直播
向东传媒(贵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