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工难活的时代,意大利还给得起希望吗?

    编辑于2025-06-21 23:24 

    在世界许多国家试图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的当下,意大利却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出血”:大批年轻人持续选择离开本国,奔赴他乡。

    ·工作不是没有,而是“太穷”

    意大利La legge per tutti网站报道,每年的统计数据不断勾勒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意大利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出血”,最具潜力的年轻人才正悄然流失。这一趋势引出一个根本性的疑问:意大利还有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未来吗?这个国家还在意他们的存在与理想吗?又该如何阻止这场正在上演的“集体出走”?

    如今,答案似乎愈发明确:意大利正在失去他们。年轻人移民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一场席卷全意的系统性离开。2010年,仅有2.1万名意大利年轻人因学习或工作前往国外;而在去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超过9.1万人。

    不同于以往的“无工可就”,如今促使他们离开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已变得“越来越贫穷”。这些人所追求的,是基本的尊严——一份体面的薪水,以及在本国早已遥不可及的购买力。他们走的,是一条为了未来而不得不选择的路。

    事实上,新冠疫情之后意大利的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但这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社会改善。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有没有工作”,而在于“工作的质量与回报”。年轻人离开的根本原因,是意大利薪资水平在欧洲处于低位,且远远落后于持续上涨的生活成本。

    这一趋势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通胀高企之后愈发明显。当物价节节攀升,工资却停滞不前,年轻人所能掌握的实际购买力迅速缩水——移民潮因此骤然加速,并非巧合。

    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意大利25至30岁年轻人的实际工资(剔除通胀因素)相比前十年平均水平下降了3.5%;而对于31至40岁人群,这一降幅更是达到5%。这意味着,一种结构性的“贫困化”正在扩散,尤其冲击着那些刚踏入职场、正试图构建人生基础的年轻一代。

    ·意大利的工资相比其他欧洲国家到底有多低?

    意大利的低薪问题并非近几年才浮现,而是长年累积的结构性顽疾。即便最新的欧洲统计局数据仅更新至2022年,依然足以揭示意大利与其他主要欧洲国家之间的薪资鸿沟。

    以意大利经济支柱之一的住宿与餐饮业为例,2022年该行业的年平均毛工资仅为2.6万欧元,而法国为3.1万欧元,荷兰则达到3.2万欧元,差距高达5000至6000欧元。

    在需要更高技能和教育背景的行业中,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教育行业的数据显示,意大利的年均薪资为32700欧元,法国为40700欧元,德国甚至高达53200欧元。超过2万欧元的落差,不仅揭示了薪酬体系的系统性滞后,也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专业人才选择离开意大利,另寻出路。

    ·为什么意大利工资跟不上通货膨胀?

    意大利工资长期停滞的根源,在于劳动合同制度的系统性失灵。作为一个由小微企业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有超过400万家公司员工少于10人。这些企业通常缺乏与工会就工资和福利进行“第二层级”企业合同谈判的能力和资源,只能依赖部门层级的“全国集体劳动合同”(CCNL)。

    CCNL原本旨在通过由企业组织(如工业联盟Confindustria)与工会之间的谈判,保障工资能够随着生活成本进行合理调整。然而,如今这一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最突出的问题是,CCNL合同一旦到期,极少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更新。往往需等待数年,而这期间工资冻结,却必须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导致实际购买力迅速流失。

    几个典型案例便揭示了这种制度失灵的严重性:金属机械行业(涉及超过200万名工人)的合同于2023年到期,至今仍未更新;大型零售业合同同样自2023年起处于停滞状态;社会服务行业,如为老人、残障人士及遭受暴力女性提供援助的工人,其合同于2023年1月失效,直到2024年1月才重签。

    ·全国集体劳动合同更新为什么总是这么慢?

    这种合同更新的长期延误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制度化的“冷静算计”——背后隐藏着既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逻辑。

    在公共部门,政府有意拖延合同谈判,目的是暂时减轻财政压力,即便这意味着以牺牲公职人员的合法薪资增长为代价,换取账面的财政平衡。

    而在私营领域,企业雇主组织则往往利用合同空窗期压低人力成本。他们延迟谈判,期待在未来签署新协议时,能避免为过去数年的工资滞涨“补课”——即不支付通胀期间员工实际损失的全部购买力差额。

    这一制度设计本是善意初衷。1993年,时任意大利总理的钱皮(Carlo Azeglio Ciampi)推动建立了全国集体劳动合同制度,目标是将工资调整与预期通胀率挂钩,以保障劳动者的购买力。然而30年后,这一机制已经严重偏离初衷。

    如今,真正承担制度失效代价的,是两大群体:中产阶级和年轻人。在高通胀、低工资增长的背景下,他们正面临实际收入的持续缩水,不得不在理想与生计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其中一条路,就是离开意大利。

    Ai制图

    ·“就业增长”真的是好消息吗?

    政府往往将就业增长视为政绩宣传的重点,但必须追问:新增的到底是怎样的工作岗位?

    如果这些新增岗位大多集中于低薪、低附加值的行业——如大规模旅游业或零售服务业——那么所谓的“就业增长”不过是一种掩盖结构性脆弱的数字幻象,根本无法构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

    事实上,这种贫困化就业不仅无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生产力,还阻碍了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培养。结果是,真正具备技能和潜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离开意大利,到那些能给予他们合理报酬和发展前景的国家另谋出路。

    ·有替代方案吗?如何打破恶性循环?

    答案其实早已写在他国的经验之中。以韩国为例,其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是通过政策保障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从而吸引并留住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制造业与高科技行业。这一战略引发了生产率提升、技术积累与国民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

    与之相比,意大利却陷于一个截然相反的逻辑:低工资拉低生产率,生产率不足限制薪资提升,最终人才流失进一步削弱了经济潜能。这种“低薪—低效—失才”的恶性循环,已成为意大利经济体制最深层的困局。

    (意烩原创,翻译:莎莎,编辑:舒廖,图片来源:Pixabay网,转载请注明意烩:oushitalia)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