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曾一只脚踏进了香港
曹玉想
1995年12月,我到全国最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旅游,真是异常激动与兴奋。一向不爱逛街的我也禁不住诱惑想借机逛一逛深圳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领略一下这特殊街道的别样风光。时光荏苒,虽已过去30年了,但当时逛“中英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仍难以忘怀。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北区交界处,中间的界碑将此街一分为二,分属深圳和香港管理,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逛这条街和逛别的街不一样,不能随便进入,需持身份证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经查验身份证和通行证后方可步行进入“中英街”。此街长约250米,宽约3-4米,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中方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港方建筑以一层建筑为主,做生意的大都是操着广东方言的广东人。走在街上,我一边漫不经心地跟随他人一起购物,一边搜寻着吸引游客潮水般涌向这里的魅力所在。
“中英街”由一条小河河床淤积而成,1898年树立的中英地界界碑立于街中心,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1951年“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此街把内地和香港划分为两种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前国门紧闭,国人习惯固守本土安分守己地生活,绝大多数人无缘一睹极少数崇洋媚外之人吹捧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英街”这一连接内地与香港的独特地带,真是一只脚在中国另一只脚在香港。令那些想看看外国是什么样的人心驰神往。一些渴望了解更大世界和存有好奇心的人们纷至沓来,无不向界碑那边翘首远望,想通过这里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究竟如何。在极目远眺所能看到的景象上再加上“合理”的想象,便构成了一副“海外景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从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九十年代初,“中英街”创下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纪录。
透过“中英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红红火火的生意,我追溯着“中英街”的生命,思索着民族的兴衰。封建的迷魂药曾使“东方睡狮”久睡不醒,西方鸦片曾使“东亚病夫”卧床不起。“中英街”如一位孱弱的少女,被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瓜分一半,沦落为“两姓人”。虽历经百年沧桑却痴心未改,伺机投入母亲的怀抱。因为她胸中奔涌着中华沸腾的热血,躯体中注入了炎黄子孙的英魂。祖国是每个华夏儿女命运依托之本,祖国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游子回归。那次逛“中英街”,我肩上虽然没有背负着沉重的商品,心中却非常沉重,毫无闲情逸致可言。与其说是逛街,不如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伟大创举,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我国如愿以偿地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了祖国。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期盼着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中国完全统一。
时过境迁,原来“中英街”作为内地与香港的分界线,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盛衰而载入史册。现在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刻警示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曹玉想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