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1000本书 |第407本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第2896天,共读第407本书,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在昨日的共读中,我们读到电报的产生,特别是他和图像结合后,对人们的生活、文化表现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
这正是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行动比”。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
而当电视出现后,人们彻底地住在了“电视世界”里,而且没有一点不适。
住进电视里的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共读。
美国幽默家H·艾伦·史密斯曾经说过,在英语语言让人讨厌的词中,最可怕的是“呃噢”。想象一下,外科大夫看着你的X光片,紧锁着眉头说一声“呃噢”,你会是什么感觉?
而电视节目里“好……现在”就像“呃噢”一样可怕,甚至更可怕,因为说这几个字的时候,人们不会紧锁眉头,而是带着一种弱智者般的笑容。
这个表达方式,如果可以这样评价它的话,是为我们的语法增添了一种词类,一种无法连接任何东西的连词,相反,它把一切都分割开来。
它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一种象征。
“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
这个表达方式让人们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我们不必把它当回事。
再残忍的谋杀,再具破坏力的地震,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只要新闻播音员说一声“好……现在”,一切就可以马上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更不要说是引人入胜的球赛比分或预告自然灾害的天气预报了。
通过说“好……现在”,新闻播音员的意思是我们对于前一个新闻的关注时间已经够长了(大约45秒),不必一直念念不忘(比如说90分钟),你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新闻或广告。
在电视上,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是一档独立的节目,在内容、背景和情绪上都同前后的节目毫无关系。
也许是因为电视节目的价码是根据分秒计算的,也许是因为电视使用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也许是为了让观众可以随时开始或结束观看,电视上的节目几乎每8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元。
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段的思想或情绪带到下一个时间段。
于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电视的不连贯性,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因为播音员在播完有关核战争无法避免的新闻之后说“巨无霸广告后我们再见”而晕倒。
但是,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怎样的危害,尤其是对那些过于依赖电视了解这个世界的年轻观众。
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他们比任何其他观众群体都更愿意相信,所有关于残暴行为和死亡的报道都是夸大其词的,都不必当真或做出理智的反应。
而事实上,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为“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消息”的含义。
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因为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
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人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还在于人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人们把无知当成知识,又会发生什么呢?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他和他年轻学生们关于他们写作的对话的例子。
作者说:“你看,在这一段里你这样说,在那一段里你又说了相反的话,到底应该是什么?”学生很有礼貌,而且也想迎合作者的意思,但学生被作者提出的问题弄糊涂了,而作者紧接着也被学生的回答弄糊涂了。学生说:“我知道,但一个是在那里,一个是在这里。”
作者和学生的分歧在于,作者认为“这里”和“那里”,“此时”和“彼时”,一个段落和另一个段落,都应该是彼此相连、前后贯通的,都属于同一思想世界的一部分。
这是印刷术话语的方式,印刷术是作者习惯的语境,而年轻学生则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世界,是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没有连贯性的。
但是当人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那又该如何判断信息呢?
没有了自相矛盾,公众怎么可能对新闻这会儿说什么、那会儿说什么感兴趣呢?任何新闻都只是旧新闻的改写,没什么有趣的或好笑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像乔治·奥威尔这样思想敏锐的人可能也会不知所措了。这根本不是“奥威尔式”的情况。
新闻界没有成为总统的掌中之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没有变成《真理报》,美联社没有变成塔斯社,而且这里也没有“新话”。
谎言没有被定义成真理,真理也没有被定义成谎言。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
奥尔德斯·赫胥黎对这样的情况不会感到吃惊,他早就预见了它的到来。他相信,西方民主社会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地消亡,而不是戴着镣铐一路哀歌。
公众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自相矛盾这种东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为了这样的公众,处心积虑掩盖事实显然是多此一举。
虽然波兹曼并不是说公众信息失去重要性都是电视之过。他认为,电视是我们了解公众信息的样板,和早些时候的印刷机一样,电视已经获得了定义新闻存在形式的力量,而且它还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新闻做出反应。
当把新闻包装成杂耍的同时,电视也引诱其他媒介这样做,于是整个信息环境都变成了电视的一面镜子。
我们将快速地进入到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欢乐问答”的信息环境。这个被称为“欢乐问答”的游戏使琐碎的事实作为娱乐的源泉,我们的新闻也一样。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而在这样的时代,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这会导致公众离真相越来越远,娱乐化的时代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就到此为止了吗,除了人们的注意力和对待信息的态度,当娱乐成为了文化的主导形式时,它还将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敬请期待明日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娱乐至死》①:一条穿越半个世纪的警告,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②:每一种新的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娱乐至死》③:印刷术统治下的思想——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娱乐至死》④: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还有行动的能力吗?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麦家陪你读书
中国小说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