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烟霞风情记

    2025-06-19 22:35 浙江杭州

    文/周勇

    一.烟霞洞的迷离缱绻

    沿着翁家山村迤逦的道路去往烟霞洞,有种赴约的怀旧情绪。

    在烟霞洞下了公交车往上走,沿着台阶迈向烟霞洞。两边林木苍翠,走到烟霞洞门口,洞口为一栅栏遮挡,进去之后可见有洞天。门口的观音,仪态丰赡,相传为宋代所造。十八罗汉是初凿于后晋时期,后有补凿。观其仪态,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微笑,有的作愤怒状,有的作禅定状,有的胸中现佛,有的脚下伏虎,有的手执拂尘,有的指拈秋叶。烟霞洞18罗汉是目前国内最早的罗汉实证,因此,这个洞就很不一般,被列为全国文保重点单位是实锤了。

    烟霞洞之所以有烟霞二字,说法众多,有的说与光线折射有关。我推断和洞内外温度差别大有关系。这个因素是烟霞洞烟霞缭绕的根本原因。

    烟霞洞的盛名和多位名人写有文章记载分不开。袁宏道《烟霞洞小记》:“烟霞洞,亦古亦幽,凉沁入骨,乳汁涔涔下”。这里“乳汁”应指石钟乳的水渍渗下。张京元《烟霞寺小记》:“烟霞寺在山上,亦荒落,系中贵孙隆易创,颇新整。殿后开宕取土,石骨尽出,巉峭可观。”则指出它的荒落与山石嶙峋之貌。


    晚清赵坦《烟霞岭游记》谓此地“秀气磅礴,苍松蔚然,晨光夕岚,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天成图画”。文章写出烟霞洞环境优美,秀丽无比。

    其实,它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和一段传奇。

    据史料记载,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于次年3—4月与蒋介石在烟霞洞旁的烟霞寺举行秘密谈判,就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初步达成协议。

    烟霞洞还有一段传奇,可以说具有温情色彩。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到16岁的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郭襄为杨过倾心终生未嫁,后来选择出家并创立峨眉派。在烟霞洞,有一段佳话,颇耐琢磨。民国才子胡适1923年在此养病期间,他的表妹曹诚英在烟霞寺住下照顾他。曹诚英与胡适在那里共同度过了四个月的美好时光。四个月的相处不仅成了她心中永远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里。此后,徐志摩将此事说开,想帮自己的好友一把。


    胡适的发妻江冬秀得知此事,将剪刀夹在脖子上相逼。胡适才没有与表妹再续姻缘。后来,曹诚英听闻胡适家中的风波后,写信给他说:“如果你在空山月色中,感受到暂时的寂寞和悲伤,我却永远沉浸在这寂寞的悲伤中!”胡适在她心中,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客,而她却愿为胡适守候一生。曹诚英此后沿着胡适求学之路到美国学农,学成后回国在复旦大学等教书,始终没有结婚。几十年以后,她仍以一首《虞美人》表露心迹:“朱颜青鬓都消改,唯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

    胡适有《烟霞洞》一诗:“我来正值黄梅雨,日日楼头看山雾。才看遮尽玉皇山,回头又失楼前树。”想来,这一段未续情缘才使烟霞洞充满了迷蒙,乃至怅惘。胡适自此将爱意隐藏,成就其丰硕华茂,曹诚英则成为我国著名农学家,她的植物遗传学(尤其是马铃薯品种改良技术)研究成果,早已为农学界公认。

    胡曹之间的烟霞情迷,使烟霞洞越来越玄奥而富有人文情境。


    二.水乐洞的清音悦耳

    水乐洞在烟霞洞往下走的山脚下。苏轼《水乐洞小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乃知庄生所谓天籁,盖无在不有也。”苏轼将水乐洞引为音乐圣地,皆因滴水在空洞之中,传出清澈悦耳之声,如闻天籁。

    《遵生八笺》里,“洞在烟霞岭下,岩石虚豁,谽邃窈,山泉别流,从洞隙滴滴,声韵金石。且泉味清甘,更得雨后泉多,音之清泠,真胜乐奏矣。”也可以佐证之。

    张岱《西湖梦寻》载:“岭下有水乐洞,嘉泰间为杨郡王别圃。垒石筑亭,结构精雅。年久芜秽不治,水乐绝响。贾秋壑以厚直得之,命寺僧深求水乐所以兴废者,不得其说。一日,秋壑往游,俯睨旁听,悠然有会,曰:‘谷虚而后能应,水激而后能响,今水潴其中,土壅其外,欲其发响,得乎?’亟命疏壅导潴,有声从洞涧出,节奏自然。二百年胜概,一日始复。” 贾秋壑倒是较了真,命人将淤积的土和水疏导开,随后洞中的山涧里便发出水声,流动着自然的节奏。二百年的美景,一天内得以恢复。这倒是一段了然公案。颇有意趣。


    笔者看到洞口一处石壁,文道:南高峰西,烟霞岭下有水乐洞,双启穹若大厦,清泉左泻,右迎触石,铿锵可听。癸酉暮春,同心等避嚣来杭小住湖滨二日,携游洞口,喜见幽微灵秀,深合同心平生理想中之终老乡,不禁同声大唤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则题记应是多人邀玩乘兴而刻,令人感同身受,在刻记允可的年代,这些题记所携带的信息含量异常丰富,同时引起共鸣。看来,前人与今人一般,览物之情,如出一辙。细想,你在今天的水乐洞中,能与古人相握共思,那个和你一样的古人,与你相游同情,这种穿越般的感觉该是多么开心愉悦的事情!此情惟有水乐洞知啊!


    三、石屋洞的幽迹探问

    沿着满觉陇的公路往下走一千米左右,可往石屋洞。

    石屋洞的历史同样可追溯到五代时期有据可证。石屋洞题记中,《新建瑞像保安禅院之记》刻于后晋天福九年(944)——钱弘佐为吴越王时期,讲述了当时石屋洞所在地区新建寺院的名称以及具体功德人(钱仁儆)、所用钱财(五百千)等信息。石屋洞供有五百一十六尊罗汉如今,那些大小罗汉经历岁月变迁,人为损毁,如今虽然修复了一部分,但已不复当年迹象。

    须知,石屋洞五百罗汉是目前中国所存最早的石雕实例遗存。

    源于洞中一处后周显德六年(959)梁文谊的题刻内容,梁文谊是从中原来到杭州的官员,他在题刻中明确提到了“睹五百罗汉”,也就是亲眼看见了石屋洞内的五百罗汉群像,并有感而发心为其亡父母、小女镌造罗汉作供养的历史事实。也就是说,从公元944年开始的开龛造像,直到梁文谊来的那一年,公元959年,石屋洞的五百罗汉群像镌造工程,已经完成。


    古人观石屋洞与今天游赏石屋洞,其实意境差不多。

    张京元《石屋小记》:“石屋寺,寺卑下无可观。岩下石龛,方广十笏,遂以屋称。屋内,好事者置一石榻,可坐。四旁刻石像如傀儡,殊不雅驯。想以幽僻得名耳。出石屋西,上下山坡夹道皆丛桂,秋时着花,香闻数十里,堪称金粟世界。”彼时,石屋洞的空旷和幽寂和今天没有多大区别。如今洞外的园林里遍植桂树,花开之时,满园飘香,殊无二致。

    张京元,字思德,江苏泰兴人,幼有异禀,三龄即读书成诵。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户部主事,擢江西参议佥事,迁提学副使。著有《楚辞删注》二卷,《寒灯随笔》一卷。张曾在杭州做官。其多篇写杭州的小品文简远洗练,自然萧散而富有诗情画意。


    烟霞三洞虽然各有区别,又是一个整体,它们坐落于栖霞岭,满觉陇一代,既翩然出尘,又与人间烟火保持着若即若离关系。从前他是文人游子寻迹访幽的所在,如今它们的古迹遗存已经随着历史嬗变越来越厚重,使其成为游客登临杭州绕不开的名胜古迹。

    常想,我们寻幽访古的意义在哪里?个人觉得,一者是受教益,在凭吊古迹时感慕于名胜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是共情,在烟霞三洞,除了了解到一些历史传说,还能得到真相,为先人们的劳动创造所折服,也为自己求得真相而庆幸。

    自然,游览的目的最终是一致的,领略山水之绝美,感受文化之幽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