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我伫立在夏日的荷塘边,体验古人曾经领略过的那份闲适与清雅。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从远古走来的荷花,它早已超越了植物学的定义,成为解码东方美学、承载价值理念和浸润千年人文情怀的文化符号。因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亭亭玉立传递芬芳的自然之美,更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精神馨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
你见过这品种的荷花吗?
人都说无荷不江南。对于杭州人而言,赏荷首选当属曲院风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县人)的宏大视野为曲院风荷乃至整个西湖荷景的壮阔绚丽提供了历史注脚。
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巡时恢复"曲院风荷"景观并题字,乾隆首次南巡在御碑上题诗并解读"曲"字。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他,一生爱荷咏荷,通过其对荷花长时间的细心观察,精准捕捉住每一稍纵即逝的灵动瞬间,并且迅捷地把它定格为永恒的画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道尽了自然万物间微妙的呼应,让人回味无穷,千年传唱。
映日荷花固然美,却不及雨荷韵致悠长。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杨万里勾勒和捕捉的另一帧画面,会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大雨滂沱中的曲院风荷公园。
这首《昭君怨·咏荷上雨》的上阕写诗人在一个夏日午后,平生喜欢小酌的他,微醺之下朦胧睡去,梦见自己乘一叶扁舟,畅游于西湖荷花间,只觉得烟雨氤氲,莲香扑鼻…若不是骤雨敲击小船乌篷发出声响,惊扰了清梦,真的以为身在“藕花深处”了。
开篇一句“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写的是梦境,如同一幅淡笔素描的水墨画,简洁勾勒出了湖面胜景轮廓,给读者以场景交代。接着,场景起了变化:“急雨打篷声,梦初惊。”醒来才发现自己醉卧在自家院池小轩,杯盘尚且狼藉。
豆粒大的雨点砸向湖面,发出“扑、扑”的声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阕以“却”字开头,写自己如梦初醒,原来这急骤的雨点敲打的是自家池荷呀!接下来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敏锐的洞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描写雨点落在荷叶上的动态过程:“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这种以连续动作的白描手法所捕捉到的瞬间动态,赋予了雨点拟人化特征。
古人笔下的荷叶水银窝。
散了如断线的珍珠。为拍摄到这一场景,我在大到暴雨的天气下整整蹲守了半天。
一个“跳”字,别出心裁,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既说明雨势的急骤,与上阙的“打”字相呼应,又以此作铺垫,引申出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的直白描述: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聚在叶心,像极一窝水银。至此,一幅灵动盎然的有趣景致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末尾,“聚作水银窝,泻清波”则将整个场景推向高潮。当雨水聚集到一定程度时,荷叶因承受不住而轻轻一歪,“水银窝”倾泻而下,直入荷塘,可谓生动传神。
大到暴雨的天气,我在荷塘中央体验古人观察到的荷叶奇观:水银窝倾泻。
荷叶倾斜而天秤不会倾斜,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则。万物和谐共生理念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跳”、“散”、“聚”、“泻”四动字连用,意境新颖,极富变化,将雨点与荷叶之间的互动及其周而复始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你我如临其境,连称妙哉!在这一形成独特视觉效果的同时,又追求“诗已尽而味方永”的艺术境界,蕴含深刻哲理。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这“雨”自然成了贯通全篇之灵魂。有人说,雨是前世的情结,也是今生割舍不下的牵挂。所以,下雨天总是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营造出一些清新灵动的意象,让人沉醉其中,感受着那无尽的诗意与浪漫。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
这位当年星光璀璨的诗坛盟主,拜大自然为师,取法自然的理念臻至化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诚斋荆溪集序》)
六月荷塘,无疑成为古往今来最引人注目的存在,而夏日雨荷的美彻底的具象化了。白居易写《荷珠赋》:“可止则止,必荷之中央;在圆而圆,得水之本性。”温庭筠写《莲浦谣》:“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林景熙写《荷珠》:“水晶之宫绿玉盘。”吕本中再写《荷珠》:“谁倩亭亭着意擎,风中零乱月中明。浑无定处光偏润,正值圆时影最清。”
荷叶,以博大胸怀接纳着每一份来自天空的恩赐,并将它们化作滋养万物的涓涓源泉。
是啊,红衣湿处,粉苞含露。夏雨敲荷,每一滴都是千年诗意。这幕景象在中国大地上已重复了数千年,荷花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与美学特质,深深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之中。
从河姆渡遗址发现荷花花粉化石到微重力条件下太空莲藕育种,从《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从佛教象征清净、智慧与超脱的莲花座到建筑领域巧妙而广泛应用的荷花纹样,从《本草纲目》系统收录荷花药用价值到“莲叶效应”启发纳米技术,这朵水生花卉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绽放着独特而耀眼的多重光彩。
荷叶表面的微纳米级乳突结构和蜡质层共同作用,形成超疏水性和自清洁功能。
水珠在叶面接触角大于150度,因表面张力形成球状滚动并带走灰尘,实现"出淤泥而不染"的效果。
出淤泥而不染的它们,千百年来,无惧风雨侵袭,且依旧聆听着风声、雨声,还有人流的嘈杂声,坦然自若,宠辱不惊。习惯与岸柳、䴙䴘、白鹭、青蛙、穿梭的鱼儿做邻居,即便芦苇生长其中,也能宽容地让出位置,与万物共生又独领风骚。
雨依然下着,四周静静的。急骤的雨点敲打荷叶所传递出的每一声响,都是超越语言的情感交流。我感受到,眼前的场景,不只属于夏天,属于荷塘,更像是生命本身的律动。
这千年诗意,唤醒血脉共鸣。
红衣湿处,粉苞含露。
留得枯荷听雨声。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6月18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葳蕤陈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