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我曾经的班主任陈国恩老师,在他执教满四十三周年时,出了一本很有纪念意义的书——《陈国恩先生执教四十三周年纪年文集》。这本书沉甸甸的,十分厚重。书中附录了34张照片,10人以上的集体照陈老师只选了3张。第一张便是陈老师在宁波师专任教时,带我们去镇海实习那会儿在骆驼中学拍的合影。那是1983年春,书中唯一的一张黑白照。
(前排左3为陈国恩老师,前排左2是笔者)
陈老师是宁波奉化人(祖籍鄞县,现宁波鄞州区),1977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后改为宁波师专、宁波师院,1998年与宁波大学合并),1982年他毕业后留校,开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职业生涯,同年担任我们的班主任。1994年9月,他师从易竹贤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开始,他在武汉大学任教。
四十三周年的教坛生涯中,陈老师在武汉大学任教了二十七年,那是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年份,他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度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称号。但他从没有忘记宁波的学生。我们中文831班的学生,在毕业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的时候,总是邀请他和夫人一起来参加活动,他除了一次无法分身,每次都兴致勃勃地陪夫人参加我们的同学会。当他得知自己的学生患重病时,还与我们一起捐款救助。
2023年陈老师(前排左3)参加我们毕业40周年同学会。
1982年,他刚做我们班主任那会儿,我感觉陈老师身体很单薄,人很瘦,戴了副黑边眼镜。他说话音量不高,声音糯糯的。做班主任两年,他从来没有训斥过我们,倒是和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栽种过水杉林,参加过往花圃里填土的劳动。
陈老师读博以后,我发现他不仅身体壮实了,人也变得更加自信。这次阅读他“执教四十三周年纪年文集”,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的老师。他之所以变得强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自2000年以来,他完成了《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2000年出版后,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一等奖)、《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22.4万字,2004年出版)、《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2004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2005年出版)、《图本胡适传》(30万字,与易竹贤合著,2011年出版,2012年获湖北省文学奖)、《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35万字,2011年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38.3万字,2011年出版,2013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年度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方法》(27万字,2012年出版)、《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30万字,2012年出版)、《走向自由之维》(29万字,2013年出版)、《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专题研究》(28万字,2013年出版)、《中国“自由”派文学的流变》(32万字,与张森、王俊合著,2014年出版,2016年获湖北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民国文学与浙江作家》(35万字,2014年出版)、《文学欣赏与批评》(25.2万字,2016年出版,2021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材奖)、《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26万字,2019年出版)、《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30万字,2021年出版,2023年12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近二十部书稿的撰写。忽略陈老师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不计其数的论文,仅就列出的上述书稿而言,他发表的文字已经超过了四百七十多万字——还不包括他为中小学生编写的各类读物。
陈老师为什么要执着地写那么多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文学作家的书?我从他自己的文章中找到答案。他是想让当今的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教育。他说:“人文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健康人格、人文底蕴等。当一个人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人文素养中获得精神力量,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陈老师还说:“我认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进步负有使命感,不应该局限于书斋里的研究,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一定要前瞻、理性、清醒。当下的社会多元、分层,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复杂,个人应该从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来确定自己的地位,明确自己的价值准则。”
迈入古稀之年的陈老师不会停止阅读与写作,他对我们说:“存在——阅读、思考和行动,人的意义在此。”
静心斋
晚潮栏目作者、宁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