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大另类“期末作业”:“嚓嚓”“沙沙”“叮咚”

    2025-06-17 06:10 

    一块顽石

    如何变身美轮美奂的玉器制品?

    一枚玉饰

    如何诉说积厚流光的历史文化?

    问题的答案

    都藏在艺术与考古学院开设的

    《中国古代玉器》课中

    “嚓嚓”“沙沙”“叮咚”

    教室里清音零碎

    如风铃碰撞,悦耳入心

    从“玉不琢不成器”的谆谆教诲

    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气节

    再到“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观念

    “玉”作为中国古代珍贵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象征

    现如今也走进了陈晶鑫

    《中国古代玉器》的课堂

    成为同学手中打磨的“璞玉”

    手工琢玉,触摸历史

    《中国古代玉器》这门课程以玉器为切入点,从玉文化的角度,利用考古发现的玉器,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玉器发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讲解。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玉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这门课最初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讲授有关玉器的基本知识和审美观念。后来,受到考古学“看不如说,说不如写,写不如画,画不如做”学习研究理念的启发,陈晶鑫老师别出心裁地为这门课加入手工元素。从试着用石膏、粘土等材料模拟制作过程,到动手雕琢真正的玉石,手工制成的玉器成为这门课独特的“期末论文”。

    学生作品《玉带纹章》

    在小组作业过程中,同学们以课堂玉器案例为原型,参考龙纹样、寿字纹和勾连云纹等传统玉器纹样,通过选材、设计与亲手雕刻制作玉石作品,形成对玉器作用更为扎实而通达的认知。

    学生作品《七子同心,玉振清音》

    有的小组亲手通过复刻三个时期的玉龙,还原龙这一元素在历史中的更迭,追溯“龙”作为文化图腾的流变。玉猪龙时期是龙图腾的原始形态,体现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原始信仰,鱼尾状璜形鱼则是商代玉雕艺术品的一项重要内容,S形龙玉佩龙身蜿蜒曲折更显自由奔放。这些不同时期玉龙的复刻与创作,不仅展现出龙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图腾的深厚文化底蕴,更通过现代工艺与设计理念,让古老的龙焕发新的活力。

    学生作品《玉琢龙魂》

    有的小组通过雕琢玉材,用玉件象征性地表达自然界中山川日月和各种生灵,将玉编织成风铃。当清风吹过,所有玉件轻轻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金声玉振,万象和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思想与‘金声玉振’的艺术追求相得益彰。我们希望通过这件玉组佩占风铎展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将哲学思想与艺术追求融入其中。”小组成员说。

    学生作品《万象共生,寰宇和鸣》

    有小组结合玉器的发展历程,尝试制作了一批适用于日常装饰的动物造型玉器,包括商代的“剪影式”玉兔,商王朝图腾的凤鸟、玉燕,象征着洁身自好的玉蝉,以及周代风格的虎形玉器和鱼形玉配饰物,并通过创设场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我们小组在制作玉器时依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一批日常装饰的玉器,希望借助新的展现形式,降低玉器鉴赏门槛,让玉器审美大众化。”小组成员说。

    学生作品《“动物园”》

    “制作过程比想象的要难,但做完之后对古代玉器制作的工艺更加敬佩了。”同时,借助于语言讲授之外的手工实践,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玉器不仅仅是一种美石、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作品《音容宛在》

    踏访良渚,知行合一

    为了鼓励学生们将课程理论与实际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陈晶鑫带领同学参观良渚文明遗址,讲授文明源起知识,用脚步丈量悠久历史。

    陈晶鑫介绍道,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丰富的遗迹遗物和体现的早期文明国家形态、社会组织管理、手工业农业分工以及制度化的文明形态等,展示了一个完善与成熟的良渚社会。

    从良渚墓葬考古发掘出的玉器,便是折射这一多元一体文明滥觞的重要物质载体。陈晶鑫在课程中介绍玉器文化价值时说:“玉器在良渚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助于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运作方式。”

    参观良渚时,正值炎炎夏日。良渚像慈祥的长者,向每位前来拜访的晚辈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着良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在满含欣欣向荣的未来生机中不断开拓思维。

    有同学回忆实践经历感慨道:“在参观良渚博物院的过程中,亲眼见到了课上讲到的玉琮、玉璧等,这些玉器的实物非常精美。透过放大镜,我们能近距离观察玉器上面的纹饰。走进良渚古城遗址介绍展厅,一览古城建设和出土墓葬,恍若置身考古发掘现场,身临其境感受良渚文化的厚重与积淀。”

    这些设计都与考古学的特点和陈晶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他曾反复强调“考古学科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希望同学们经过实践学习领略考古的魅力;同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涉猎积累跨学科知识 ,实现自我提升。

    寓教于乐,大胆创新

    在陈晶鑫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本,而是跃动的思维和鲜活的体验。在授课过程中,他创意性采用“你画我猜”“飞花令”等游戏形式,帮助同学们巩固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琼瑶玉树”“珠圆玉润”等华美修辞,到“完璧归赵”“蓝田玉暖”等历史典故,游戏题目由古溯今,彰显雅韵。

    陈晶鑫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丰富课堂展示形式。同学们尝试了话剧表演、cosplay等新颖形式,课堂化身为文化传承的舞台,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不仅让玉器文化“活”了起来,更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师生的有益互动更进一步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基于此,同学们纷纷给予这门课高度评价:“这是很生动的一门课”“学习了丰富的玉器相关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很有趣”。

    对于学生们的积极反馈,陈晶鑫笑着回答:“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我希望学生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并且,他希望同学们能走出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和考古发现相结合,用知识技能服务学科发展,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探索创新中不断成长。

    琢玉成器,薪火相传

    一琢一磨中,暗蕴玉魂雅韵

    一举一动间,尽显君子本色

    知识与实践交融

    历史与未来接力

    正如陈晶鑫期待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同学们用亲身体验的方式

    走进玉器的世界

    浸润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共赴玉润千年的历史之旅

    绵延中华文化传承的长卷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丛祎 刘轩彤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华夏乐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丛祎|杨哲青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