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1000本书 |第407本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第2893天,共读第407本书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在昨日的共读中,我们了解到《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相关背景。今天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媒介即隐喻。
欢迎走进今日的共读。
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媒介即隐喻”,其实是建立在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但是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而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具体说明这个功能。
因此波兹曼觉得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打个比方,语言是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于是不同媒介的形式就能催生出不同的文化。
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敢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不同的语言结构好像一种更加隐蔽的催化剂,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语言之外还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会话工具,比如绘画。
作者年轻时曾研究过《圣经》。
《十诫》中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形象的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因为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祇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
可见,人们对不同形式媒介所带来的影响早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媒介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传播工具那么简单。
要说媒介的独特之处,便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不过也有人注意到了这些,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些伟大观察者中的一个。那么他注意到了什么呢?
他思考到了钟表的哲学意义和隐喻象征,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不甚了了的地方。
芒福德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
我们需要知道在没有钟表之前,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有了钟表的发明之后,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才有了分分秒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钟表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
于是,在芒福德的著作《技术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拘役于时间的人。
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
这便是钟表所带给人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是媒介的介入才导致这么大的改变。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也需要多思考一下自己读书、看电视或看电脑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行为会对于自己的大脑产生什么影响?对这种出其不意的媒介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文字”,这种古老又被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媒介,它又有哪些特征呢?
文字作为一种媒介,它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新形式,人们说出的话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语音的书写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理念,一种关于智力、听众和后代的新认识。
平日里,我们也许看不出文字有何神奇,但我们的人类学家知道,对于一个只有口头语言的民族,文字会显得多么奇特而富有魔力——文字的对话似乎没有对象,又似乎任何人都是对象。
有什么比把问题诉诸文本时的沉默更奇怪的呢?有什么比向一个无形的读者倾诉,并且因为知道有一个无名的读者会反对或误解而修正自己更玄妙的呢?而这正是每一本书的作者必须做的。
因此,把问题诉诸文本不仅是传播范围、时间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文化内容的改变。
媒介像是一种“隐喻”,无形地暗示人们更多内涵。我们所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伽利略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但是大自然自己不会说话,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也不会说话。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隐喻则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当我们知道了“媒介即隐喻”之后,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它的隐喻所带来的更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
由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不经意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整个社会结构。有时,它甚至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比如,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再比如在铅字文化里人们会认为能读好一本书,首先你应当长时间不动,否则会被认为是有什么智力上的缺陷。
我们也可以说某个人不够聪明,需要给他画张图才能帮助他理解。
于是,在一个用铅字表达真理的文化里,能够理解更多文字构成了智力的基本定义。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
那时的话语就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的人们说话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这是受到铅字文化影响后的结果。
而在20世纪,当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电视成为话语的媒介时,它带着极强的统治力正在改变着时代对于真理的定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这样的改变又会带我们走向何处?这是作者在《娱乐至死》中想要探讨的。
既然每一种新工具的到来,可能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不同时代的媒介正在生产什么不同的意义呢?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话语呢?
让我们在明天的共读中继续寻找答案,敬请期待!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娱乐至死》①:一条穿越半个世纪的警告,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麦家陪你读书
中国小说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